硬奶袋是哪类垃圾(母乳已被塑料污染)

近日有新闻报道,意大利科学家首次在母乳中发现微塑料,母乳样本均来自意大利罗马分娩一周后的34位健康母亲。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塑料纤维,或者塑料薄膜。

据检测结果,母乳样本中有75%检测到微塑料。

图源:都市快报

该项研究的参与者,瓦伦蒂娜·诺塔尔斯特凡诺博士表示,相比在母乳中发现微塑料,让他们更加忧虑的是被这些母乳喂养的婴儿。

她说:“我们这样的研究绝不是让减少母乳喂养,而是要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推动降低塑料污染的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她也建议孕妇避免使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和饮料、含有微塑料的化妆品和牙膏,以及合成织物制成的衣服。

其实,人体内发现微塑料并不是什么罕见奇闻:

  • 这个研究团队早在2020年,便发现人类胎盘中含有微塑料;
  • 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
  • 爱尔兰一项研究推算过,婴儿吮吸奶瓶每天会吞下158万个微塑料。

图源:微博@中国日报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体内。

这些微塑料到达人体肠胃后,无法溶解于胃酸,不能被消化。

其中一部排出体外,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永远留存在我们体内。

那么,面对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微塑料“污染”,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孩子免受健康威胁呢?

01

认识塑料标识,减少有害风险!

认识塑料标识,能在我们与塑料之间建立一个保护盾,减少我们接触塑料有毒物的几率。

塑料标识在塑料产品的底部,是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形,三角形内有一个数字。

数字从1到7,代表不同安全级别。

图源:自己拍的

这些标识是由美国塑料工业协会在1988年制定的,用来帮助民众区分不同的塑料类型。

现在我们国内的塑料制品,也是采用了这套编号。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辨别,局长整理了常见的塑料编号及其常见产品和特性,信息量比较大,大家一次消化不完可以收藏备用。

图源:自己做的

编号数字7的塑料制品,是把前6种材料以外的其他塑料都被归在了这一类。

使用这类塑料最大的风险就是,你不知道这种塑料究竟是什么。

但也不是说“7”类塑料就一定不安全,比如,近年来被证实比较安全的材质tritan就属于这个“其他类”。

总结:

  • 1号塑料总体安全,但注意不要置于高温环境,也不要反复使用;
  • 2、4、5号塑料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就算有“微波炉适用”的标志,也最好不要放在微波炉里加热;
  • 6号塑料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避免用于盛装食物、饮料。
  • 7号塑料需要辨别具体使用材料来进行判断。

02

微塑料究竟在哪里?

1、矿泉水瓶、饮料瓶

常见的矿泉水瓶、饮料瓶,瓶身多采用PET(聚酯)材质,不能长期循环使用,不能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更不能装热水,否则可能释放出有毒物质。

2、塑料奶瓶 、水杯

奶瓶水杯主要由PP (聚丙烯),PES (聚醚砜),PPSU (聚苯砜)材料制成的。

相比PP材质,PPSU材质的奶瓶材质,更耐高温,而PES材质次之。

无论使用哪种材质的奶瓶,安全起见,妈妈们可以先在玻璃容器内冲泡好配方奶粉,并在冷却后倒入塑料奶瓶当中,以减少奶瓶因晃动和高温释放有毒物质的风险。

安全的塑料水杯怎么选,详情可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跳转查看:

“一口水,一口毒”月销10w,明星「同款」儿童“夺命”杯,或致性早熟、糖尿病、乳腺癌…

3、保鲜膜

市面上的保鲜膜有四种材质制成的,它们分别是含大量塑化剂的PVC(聚氯乙烯),常温下相对稳定的LDPE(聚乙烯),以及能耐高温的PVDC 和PMP 。

购买时选择LDPE(聚乙烯)、PVDC、PMP材质的保鲜膜,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虽然部分保鲜膜号称能放进微波炉使用,但无论哪一种材质的保鲜膜,在加热时都会分解出有毒物质,因此应避免将保鲜膜放进微波炉中或者用其他方式加热。

4、食品盒

部分塑料食品盒,标注能放进微波炉,它们真的能安全地被加热吗?

其实标有"微波炉适用"的塑料盒,之所以被认为“微波炉适用”,是因为它们使用的材质耐热性好,加热不容易变形,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容器加热食物对健康无碍。

保险起见,仍然建议大家使用微波炉专用玻璃容器加热食物

5、一次性水杯

去年11月,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发表在《危险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纸杯中装上热饮,在15分钟内会向饮料中释放大约25,000个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颗粒。

6、各种塑料玩具、文具、鞋等儿童用品

由于产品特性,这些用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添加一些化学成分,如邻苯二甲酸酯用于软化。

我们时常看到这种新闻:某进口玩具增塑剂超标766倍!

图源:微博@央视财经

某品牌童鞋被检出增塑剂超标!

图源:微博@央视财经

为孩子购买玩具或其他儿童用品时,要注意检查玩具标签,确保产品不含PVC。

03

每周吃掉一张信用卡?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发布了报告称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包括在水循环中,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使用以上产品,也不可避免会吃进微塑料。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人均每周仅仅通过饮用水,就可能摄入多达1796个塑料微粒,按重量算,等同于一张信用卡。

吃掉那么多微塑料,会有什么伤害吗?不清楚!

微塑料在理论上确实可能会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体”,但很可惜,现在国际上的研究都还无法确定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有什么危害。

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饮用水中的微塑料》报告给出了推论:

几十年来,人类一直在环境中摄入微塑料和其他颗粒,但没有相关的健康影响迹象。

04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看到上面这个推论,你是否觉得比较安心了呢?

但现在说彻底放下心来,为时尚早。

塑料的出现,的确给现代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却是一把双刃剑——

善良的一面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邪恶的一面却在侵蚀着我们生活的环境。

万物赖以生存的大海,从温柔的摇篮,沦为天然垃圾桶。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动物的尸体内,密密麻麻塞满了塑料尸体。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等塑料垃圾真正肆虐到人类无法控制的地步,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又该逃向何处,流浪到哪里才能有新的家园?

作为塑料垃圾制造者的我们,在给其他生物带来毁灭的同时,也在经受着塑料垃圾以及其他生物的反噬。

“那些被我们扔掉的东西,正在一点点地还给我们。”

所以,我们在充分享受塑料便利的同时,也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便利的“代价”慎重对待。

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一次性塑料吸管/饭盒/杯子/水瓶等),尽量选择可回收降解的环保塑料品使用,做好分类不乱扔垃圾等。

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护我们的家园。

毕竟我们永远无法预知,若干年后身体里被剖出塑料垃圾的,是不是人类自己。

-END-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