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国企创新发展模式(地方国企经营模式--缺少核心竞争力及前瞻)

仅以自身感受跟经历来阐述问题,或者跟你们接触的国企有些偏差,仅为参看,本文较长,耐心看完或者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笔者所在的国企是一家地方性的上市国企,主业为农业,非粮食行业,提细节就不说了,曾经市场好的时候确实很赚钱,大概持续了有四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受到外部的资源价格及优势对市场的冲击及可替代性的扩大,经营业绩呈直线的下滑,因为是上市公司,要确保报表的内容好看,逐渐的开始出售资源以达到盈利的目的,确实有效果,因国企掌握的自然资源很多而且也很广,暂时性的是可持续的盈利,但是利润非常低,而且随着政策的影响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动。在一个是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有很多业务板块是互补的,简单的例子,同样是一千万的资金,10家公司的账目挨个走一遍,就变成一个亿了,基础还是一千万,但是报表上确实很好看,各位稍动经济的朋友,便可以理解其中的端倪。

农业资源型的企业本来单亩的利润就要比工业企业少得多,不注重终端市场的开发,且产品不具备排他性及唯一性,只能沦为原料供应企业,而且随时面临着市场竞争,各位也注意到了,终端市场准入门槛低又不是不让进,完全可以开发,这个问题就回到了上一篇文章当中提到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人员架构上了,没有良好的机制,得过且过的日子,谁也不会因为多为企业考虑多拿一分钱,反而会因为拓展而承担责任,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大概是没人愿意做。

没有自己的终端产品,缺少较高的附加值, 即便是有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有想法了,但是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市场未完全开放的时候外部资源没进来的时候,不愁销路,但是随着外部资源进来,没有自己的渠道问题就尤为突出,有产品、没附加值、缺少自己的渠道、没有对市场的敏感度,以上维度决定了很难有市场的占有度,只能是路越走越窄,逐渐的从企业内部要效益,就是通过不停的减员、所谓的优化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用来弥补经营上的亏损,最后的结果就是人少了,但是利润还是没上去。

既然提了这么多弊端,除了上边提到的问题,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国家补贴,针对农业型的国企国家为确保企业的生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财政补贴,使得企业能够基本的维持着,在就是每年各省各省为了提高本省的GDP发着,都会出台相应的“省重大项目”,通过省财政、科技厅等渠道对参与“省重大的项目”进行补贴。两种补贴加上变卖资源,企业勉强维持下去。

国家的补贴真正用到实际的地方了吗?一线的员工仍旧是拿着一点可怜的工资,生产物料 与市场价格相比最少高出30%,里边的门道我自不必多说,各位自然明白,可是重大项目真的有意义吗?所有重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都是在办公室里憋出来的,基本上内容你都可以在百度上查到,在有就是靠臆想进行编制,没有对市场、行业有针对性的调研,因为其主要目的不是在项目上而是在补贴上。补贴可以拿,但是项目落地不落地没人关心。

通过现象看本质,核心力的缺少主要集中在人,笔者所在的企业,平均每两年换一届主要领导,最短的是6个月,最长的是三年,后任不管前任的账,一个领导一个思路,每逢换领导,必进行人员调换、部门整合,单单这个一点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内耗,企业发展缺少规划性、持续性,换领导、换思路、换方向前任做的一切项目暂停、清理。领导个人的认知及对行业、市场的判断导致部分项目因投入未到产出的时候,便遭夭折,但您不用担心,有人背锅。国企上班最好的状态就是不用带脑袋,带了脑袋的反而是最容易被排斥的,不要去试图打破国企特有的问题化及习惯、因为你抗衡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部门、不是一个公司。一旦打破利益平衡,将走进万劫不复。

用人讲究注重形式而非内容,公司内部学习先进企业开展竞聘上岗,从方案制定、报名、竞聘演讲只有三天时间,每个人要从个人介绍、竞争优势、工作思路、未来规划、目标实现五个大维度去演讲,各位可能觉得没问题,但是这里到告诉你们重点,每个人只有三分钟的演讲时间!三分钟几百上千字的演讲稿就是念都念不完,更别提展现自己的思路了。

参与竞聘的评审多数都是非专业、非管理出身就连竞聘岗位的定义都一知半解,单纯地为应对竞聘而评判,如此竞聘难免会有偏差。岗位的设立跟要求从来不是因岗位需求而定,而是因人而定,同样的竞聘,一般人员要求本科,管理人员确需要大专学历就够。条件基本就是根据心仪的人员量身而定的。竞聘的意义何在,形式而已。

如此的企业特点跟如此的用人模式,竞争力从哪来,前瞻性从哪来?所以真实的国企并未如你们想想的那么美好,当然混日子的倒是很好地出去,前提是你必须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否则即便是你进来了也没有竞争优势,还很容易被优化掉。

编辑于 2021-12-25 13:56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