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消失之谜最新(契丹族消失之谜)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

从这一刻开始,“契丹”这个发源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才终于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书写起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从公元916年太祖阿保机建国一直到1125年“辽朝”覆灭,“契丹国”前后共传九位皇帝。

其王朝最强盛时期,甚至一度雄霸中国半壁江山。

当年“辽朝”的影响远播亚欧,时至今日,甚至仍有一些外国人习惯把中国人称之为“契丹人”。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繁荣且强大的王朝却在1125年之后,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永远地消失在了中华历史的长河之中。

王朝的更替在我国的历史中并不罕见,但如同“契丹国”这般,连民族文明也随之一同消亡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当年“辽国”灭国之时,整个契丹族至少拥有150万之众。

可仅在一夜之间,这150万人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在史书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建国之后,不少中外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究“契丹人”的踪迹,可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依旧查无所获。

但在1996年的一天,一封内蒙古自治区的来信却解开了这个尘封了千年之久的“历史谜团”。

这封信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一、“辽国”的覆灭

公元936年,起兵谋反的石敬瑭被唐军围困于太原城内。

眼见城内粮草一天比一天少,自知突围无望的石敬瑭便有了向契丹求援的想法。

为了能顺利得到耶律德光的军事援助,石敬瑭竟直接将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筹码”割让给了耶律德光。

并且承诺,自己日后做了皇帝年年都会向契丹国进贡,以尽“儿皇之孝”。

此后耶律德光派出了大批精锐骑兵南下化解了太原之危,石敬瑭得以死里逃生。

这一年的十一月,石敬瑭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

称帝之后他也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将整个“燕云十六州”全部割让给了“契丹国”。

从此以后,“契丹”这个发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便正式接管了这一块以汉人为主的中原地区。

汉族属于农耕文明,而契丹族则属于游牧文明,两种文明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对统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麻烦。

为了更好地巩固对王朝的统治,契丹国的首领在兼并燕云十六州后采取了“一国两制”的治国之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从而稳定了南方与北方局面。

而此时,“契丹”这个国号其民族意味就显得太过浓厚,汉人在心里极其排斥“契丹人”这个称谓。

为了照顾汉人的民族情绪,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并一直沿用了下去。

公元1101年,天祚帝耶律延禧登基。

“大辽”这个曾经无比强盛的王朝,也终于像其它封建王朝那样一点一点地走向了覆灭。

经过两百多年的统治,此时的“大辽”进入到了政治纷争最频繁、民族矛盾最激烈、统治者个人素质最平庸的王朝末期。

过了两百多年的舒适生活,此时的辽国贵族们早已没了祖先们的英勇与血性。

他们开始崇尚佛教,不断进行崇佛活动并把佛事和僧侣抬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盲目崇佛并不能为国家带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福祉,也不会给契丹社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增加,只能是无休止的挥霍人民的劳动成果。

除了盲目崇佛,辽国的统治者们也逐渐沉溺于狩猎这种娱乐活动之中。

根据史料记载,从1101年到1125年,天祚帝在位的24年间,涉及到其游猎的史料就大约有28条之多。

即便后期被女真军追击的过程中,耶律延禧也不忘“猎炭山”一回。

打猎原本只是普通百姓的谋生之计,可统治阶级却把这些作为无节制的娱乐活动,这确实称得上契丹族的悲哀。

除了这些,这段时期契丹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也是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到了女真起兵之后,这种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公元1122年,“大辽“皇嗣之争已经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天祚帝文妃与元妃都想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皇位,所以官员们便围绕晋王、秦王帝位之争形成两个集团。

两个集团明争暗斗,甚至为了排除异己不惜阴谋乱政,将王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辽朝建国之初,依靠着宋朝进贡的“岁币”,国力日渐强盛。

可随着统治时间越长,统治者的个人素质越来越平庸,统治阶层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国家的国力也变得越来越弱。

况且“辽国”还是一个游牧民族统治的王朝,那些贵族对于自己的利益要求无条件的保障,根本不管底层老百姓的死活。

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最后没有活路的他们只能揭竿而起,试图推翻契丹人的统治。

公元1115年二月,饶州渤海人古欲等聚众起义;

公元1116年正月初一,东京有渤海少年十余人起义,杀死东京留守肖保先;

公元1116年三月,汉人侯粟在中京也聚众万人起义;

公元1117年二月,董庞儿率领群众在南京地区爆发了起义,起义之初,有部众千人,未几即增至万余人……

虽然这些起义军最终都被契丹军队所镇压,但契丹贵族的统治已被起义的烈火烧的千疮百孔。

正是有了这些起义军的消耗,辽朝军队才不得不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与女真交战。

公元1125年,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大辽覆灭。

二、契丹人消失之谜

辽朝覆灭之后,大概有150万契丹人不知所踪,史料中对这些人的归宿没有任何记载。

而由于金国灭亡大辽后进行了全面的文化清洗运动,几乎所有书籍都被焚毁,以至于契丹族的文字也从此失传。

一个曾经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强大民族,就这样连一丝丝的文明之火都没能留下。

1922年6月,有一个名叫路易斯·凯尔温的比利时传教士来到中国。

机缘巧合之下,他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的一处墓穴中,找到了一块印有“契丹文字”的石碑。

此后他花钱雇佣了专门的技术工人,用了整整5天的时间将石碑上的文字拓印了下来,并于1923年发表在了第118期《北京天主教会通讯》上。

路易斯·凯尔温的这篇文章意义非常重大,这意味着已经失传了几百年的契丹文字再次重现人间了。

契丹文字不像西夏文字那样有《蕃汉合时掌中珠》、女真文字那样有《女真译语》之类的字书传世,因而解读起来极为困难。

故契丹文字重见天日的很多年之内,一直都是无人问津的状态。

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合作,研究契丹文字的座谈会在民族研究所举行。

根据会议纪要,组成了以清格尔泰、刘凤翥、陈乃雄、于宝林、邢复礼为成员的契丹文字研究小组。

从此开启了利用双方优势互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集体研究契丹文字的新纪元。

而这其中的刘凤翥,便是现如今我国最权威的契丹文字专家之一。

经过刘凤翥等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我国对于契丹文字的认知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当初在古墓中出土的印有契丹文字的“天书”,现在我们也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解读,这对辽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即便如此,刘凤翥等学者依旧没有搜寻到关于契丹人最后下落的任何线索,难道这一百多万契丹人真的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么?

1996年的一天,一封从内蒙古寄来的信放在了刘凤翥的桌上。

刘凤翥带上那副跟随了自己十余年的老花镜,缓缓地拆开了信封。

当他看过信件的内容之后,这位已经从岗位离休两年了的老学者,竟然直接收拾好行囊,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自治区。

原来,写这封信的正是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自治旗达斡尔协会秘书长——熬拉·丘志德。

他在信中告诉刘凤翥:达斡尔族人很有可能会是契丹族人的后裔,所以想请他老人家来到莫力达瓦自治旗考察一番。

来到莫力达瓦自治旗之后,刘凤翥立刻对当地的居民、建筑风格、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等进行了询问与考察。

在结合当地斡尔族人的口述以及众多文献史料的佐证,他越来越相信“达斡尔族人就是契丹族人后裔”的说法。

首先,“达斡尔族”的名字就很有可能源自于“契丹”。

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清朝在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中将《辽史》中的“大贺”改正为“达呼尔”,而“达斡尔”也有着“故国”、“故土”之意。

其次,达斡尔族的许多习俗也能看见“契丹族”的影子。

达斡尔族人十分崇拜太阳,不仅许多礼节都涉及到“拜日”,且居住的房屋基本上都有着东西窗户以便采光,甚至婚丧嫁娶这类重要仪式都要赶在落日之前举行完毕。

而《辽史》中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太阳为父,乃天之骄子”。

另外,斡尔族人始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畜牧畋渔以事,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有江河的地方才有达斡尔人,达斡尔人以江河为姓。

达斡尔族人对黑色非常钟爱,在他们的服饰中领口、袖口这些地方,基本上都会纹上黑边的花纹或图案。

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无论男女,只要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都要向对方的脸上“抹黑”。

达斡尔族人认为这种“抹黑”会为他们带来好运,相互“抹黑”则代表着相互祝福。

而这些与契丹族的习俗都十分相似。

众所周知,契丹人非常热爱曲棍球这项运动。

当年在“大辽”的宫廷之中,许多“契丹贵族”都以这项运动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而斡尔族人对曲棍球也十分喜爱,甚至在这里还曾举办过国际性的曲棍球比赛。

此外,斡尔族人生活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边堡”。

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这些“边堡”都是曾经祖先们为了抵御金国的入侵所修筑的。

而现在的斡尔族中有一个姓氏名为“乌尔阔”,根据专家们的推测,这些姓“乌尔阔”的族人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参与修建“边堡”的契丹人的后裔。

“乌尔阔”这个词,在契丹语中也很有可能是“边堡”的意思。

除了生活习俗相似之外,达斡尔族在血缘上也与契丹族有着相同的基因序列。

当年专业的鉴定人员从内蒙古提取到了一个契丹人的DNA样本,这个契丹人的身份是有墓志佐证的,所以这份DNA样本“血脉纯正”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此后,专家们又从莫力达瓦旗提取到了一些当地斡尔族人的DNA样本。

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专家在提取斡尔族人DNA样本的同时,也在周边地区提取了一些鄂温克族人、蒙古族人、甚至是当地汉族人的血液样本。

最后将这些样本分别与契丹人的DNA样本进行比对,最后终于得出了结论:

达斡尔族人在基因上与契丹人最为相似。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达斡尔族人就是契丹人的后裔。

根据这些线索,现在的历史学者们基本上能够分析出当年契丹人的真正下落:

“大辽”覆灭之后,由于女真人对契丹族人实行民族歧视与压迫,许多不堪其辱的契丹人选择了远离家乡,向现在的北部或东北中部进行迁移。

当这些人来到漠北草原之后即被成吉思汗部所吸收,并从此跟随着成吉思汗南征北战。

当蒙古帝国建立之后,这些契丹人便分散到了各地,在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相处之下,这些契丹人逐渐与当地民族相融合。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像达斡尔族祖先那类的,仍然保存着比较庞大的规模,作为民族保留了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契丹文化的消失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不过随着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契丹墓穴被发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契丹文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揭开关于契丹的所有谜团!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