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市名称由来(福建省各县市名字的由来)

福建省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省会福州市。因辖地古为闽越族之居地,故简称闽。春秋时属越。战国属楚。秦为闽中郡。汉初为闽越地,后属扬州。唐属江南东道,后置福建观察使,辖福、建、泉、漳、汀五州,以福、建二州得名。宋置福建路。元为江浙行省福建道,后置福建行省。明置福建布政使司。清为福建省。


福建省辖9个地级市,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

【福州市】

西汉初为闽越王都,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为福州,《元和郡县志》:“因州西有福山,故名。”又《太平寰宇记》:“《郡国志》云,上有神人散发修真,人见必获福。因以名之。”历为福州州、路、府治。1946年设福州市,1949年升地级市。

【鼓楼区】1946年设鼓楼区。以鼓楼得名。

【台江区】1946年置台江区。以闽江流经市区部分又称台江而得名。

【仓山区】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盐仓于藤山北麓,藤山因称仓前山,简称仓山。1946年设仓山区,因地处仓前山得名。

【马尾区】闽江下游有浮礁似骏马,礁东因称马尾江。1913年设马江镇,1951年改马尾镇,1956年改区,1982年为市辖区。

【晋安区】1995年改郊区为晋安区。

【福清市】唐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置万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唐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闽改福清县。《郡县释名》:“旧记谓县之山自永福而来,溪自清源而分,故名。《通志》驳之曰,永福得名在福清之后,其说未必然,似矣。但县西十二里有永福乡,旧记谓山自永福而来,安知不以乡名乎?”1990年改设市。

【长乐市】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长乐县。《元和郡县志》:“以长乐山为名。”1994年设长乐市。

【闽侯县】东汉末置侯官县,隋置闽县,1913年合为闽侯县。取两县首字得名。1943年因纪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改林森县,1950年恢复。

【连江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置温麻县,隋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置连江县。以连江得名。目前为两岸分治,隶于台湾管辖部分俗称马祖。

【罗源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永贞县,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避太子赵祯讳改永昌县,乾兴元年(1022年)改罗源县。以罗江之源得名。《郡县释名》:“一名罗川,在县治西百五十步,源出蒋山。”

【闽清县】唐贞元元年(685年)置梅溪县,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王闽改闽清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梅溪)源出永福县山中,东北流经县西,又北入建江。江水浊而溪水独清,故县以闽清为名。”

【永泰县】唐永泰二年(766年)置永泰县,以年号为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避哲宗陵寝名讳改永福县。1914年因与广西永福县同名复改永泰县。

【平潭县】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平潭厅,1913年改县。据《平潭县志》:

“海坛山势远望如坛,故名。……又因中有一石,平如坛,俗呼巨石为磹,后遂作潭。”

【厦门市】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于同安县嘉禾屿(今厦门岛)筑厦门城,明末郑成功据此置思明州,清改置厦门厅。1912年改思明县,1933年设厦门市。据《厦门志》,“厦”即“大”,“门”指河流入海口。

【思明区】清初郑成功据此置思明州,清改厦门厅。1912年改思明县,1933年设厦门市。1950年设思明区,2003年鼓浪屿区与开元区并入。


【海沧区】2003年改杏林区为海沧区。以海沧镇得名。

【湖里区】1987年设区。以原湖里村得名。

【集美区】1987年设区。以集美镇得名。

【同安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置同安县,寻废。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王闽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县从场名。1996年改设同安区。

【翔安区】2003年析同安区设翔安区。

【莆田市】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莆田县。《大明一统名胜志》:“旧说邑田多生蒲,故谓之蒲田。其后以邑时有水患,因去水从莆。”1983年撤莆田地区设地级莆田市。

【城厢区】元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1984年设城厢区。

【涵江区】1984年设涵江区。以涵江得名。

【荔城区】2002年析城厢区与莆田县设荔城区。莆田因盛产荔枝得名荔城。

【秀屿区】2002年析原莆田县设秀屿区。以境内岛屿众多风景秀美得名。

【仙游县】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地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仙游县。《郡县释名》:“何氏兄弟经行于鸡子城,憩于岭畔,炼丹于湖上。丹成,乘九鲤鱼仙去。后人号其湖曰仙湖,岭曰何岭,水曰仙水,县曰仙游。”

【三明市】

1940年置三元县,1956年合明溪县置三明县,以两县首字命名。1960年析设地级三明市,后降县级市,1983年撤三明地区复设地级市。

【梅列区】本名尾历,清雍正间以方言谐音改为“梅列”。1983年析原县级三明市设梅列区。

【三元区】明清为三元里,1940年置县,1983年析原县级三明市设三元区。

【永安市】明置永安县。据《郡县释名》:“正统十四年(1449年)邓茂七平,以其地险远,请设县控制之,景泰三年(1452年)始析沙、尤二县置县。曰永安者,永世安平之义也。”1984年改设永安市。

【明溪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置归化县。1933年改明溪县。以明溪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明溪)东北流岩侧,有大小二阜相对如‘明’字,因曰明溪。”

【清流县】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析长汀、宁化二县置清流县。以清溪得名。溪水澄清似练,故名清流。

【宁化县】唐开元中置黄连县,天宝初(742年)改宁化县。取义“宁靖归化” 。

【大田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县地置大田县。据《郡县释名》:“曰大田者,邑近城乡,有大田里,从里名也。”

【尤溪县】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置尤溪县。以闽江支流尤溪得名。尤溪发源于戴云山西北麓大田县。《郡县释名》:“多尤姓,故名尤溪。”

【沙 县】东晋义熙中置沙村县,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沙县。以在闽江支流沙溪北岸得名。《郡县释名》:“县多沙洲。”

【将乐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将乐县。据《郡县释名》:“以县治将溪之阳,土沃民乐也。”

【泰宁县】五代南唐保大元年(943年)以“去郡较远,民难输纳”立归化场,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改归化县。北宋元祐初(1086年)改泰宁县。

【建宁县】东汉建安初(196年)置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建州治之,以建溪得名。建溪为闽江北源,源出浦城县渔梁山。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南唐置建宁县。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以孝宗潜藩于此升建宁府,元改路,明初改府,1912年复改县。


【泉州市】

隋置泉州,治晋江县。历为泉州州、路、府治。1951年析晋江县设泉州市。以泉山(即清源山)得名,山多石泉。1985年撤晋江地区升地级市。

【丰泽区】1997年设丰泽区。以宋代水利设施丰泽斗门得名。

【鲤城区】1985年设鲤城区。以明初衙城又称鲤城得名。

【洛江区】1997年设洛江区。以洛阳江得名。

【泉港区】2000年析惠安县设泉港区。以泉州新港肖厝港得名。

【石狮市】隋有凤里庵,庵前石亭因下有石狮一对,故称石狮亭。1942年因亭设石狮镇。1987年设石狮市。

【晋江市】东晋南渡,衣冠士族避难者多萃其地沿江而居,因称浯江为晋江。晋为晋安县地,隋为南安县地,唐开元八年(720年)析置晋江县。以晋江得名。1992年改设晋江市。

【南安市】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晋改晋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安县。以县有南安江而得名。1993年设南安市。

【惠安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惠安县。《郡县释名》:“本晋江县地,太平兴国中洪进纳土,析置惠安。安民则惠之义也。”

【安溪县】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年)南唐置清溪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安溪县。《郡县释名》:“县名清溪,以县治前溪水清莹环绕也。宋宣和中盗起睦州清溪洞,时恶其名与盗穴同,改曰安溪。”

【永春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闽置桃源县,后晋天福初(936年)王闽又改永春县。清升州,1913年复改永春县。《舆地纪胜》:“旧录云,县境有乐山,山之草木四时不变,故谓之永春。”

【德化县】唐贞元中置归德场,五代后唐长兴二年 (931年)王闽升德化县。

【金门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金门千户所。以金门岛得名,取义“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清设金门县丞,1914年析思明县置金门县。现由台湾省管辖。

【漳州市】

南朝梁置龙溪县。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漳州。以漳水流经得名。明、清为漳州府治。1951年析龙溪县设漳州市,1985年撤龙溪地区升地级市。

【龙文区】1996年析龙海市置区,以境内有龙文山与龙文塔得名。

【芗城区】1985年设区。以九龙江西溪境内段别称芗江而得名。

【龙海市】南朝梁置龙溪县,明析置海澄县。《读史方舆纪要》:“(嘉靖)三十五年为海寇焚掠,因筑土堡为防御计。未几倭入寇,奸民乘机盘踞,抚臣谭伦招抚之,更设海防屯驻于此。四十三年巨寇伏诛,明年(1565年)议割龙溪并漳浦地置县,事闻,赐名海澄。”1960年合龙溪、海澄两县为龙海县,取二县首字为名。1993年设市。

【云霄县】元置云霄驿,明设镇,清置云霄厅,1914年改云霄县。以境内云霄山得名。

【漳浦县】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县置漳浦县。以地处漳江之滨而得名。《郡县释名》:“按沈存中《笔谈》,水以漳名者最多,其义则清浊相杂为章。章者,文之别也。漳州溪水自西林而出,海水自铜山海门而入,清浊相杂,故名。”

【诏安县】明置诏安县。《今县释名》:“本南诏地,宋为南诏场,今有南诏驿。蛮语谓王曰诏。明嘉靖九年(1530年)置县,取南诏靖安之义。”

【长泰县】五代南唐保大元年(943年)置长泰县。以长泰溪得名。《读史方舆纪要》:“龙津溪,县城东南。导源安溪界,流经县东北,诸溪涧水次第流汇焉,分合回环,至双溪口入龙溪县,至华峰岭下而合九龙江。或谓之长泰溪。”

【东山县】1915年析漳浦、诏安二县置东山县。以东山岛得名。

【南靖县】明置南靖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本漳浦、龙溪、龙岩三县地,元至治中以地险远,难于控御,割置南胜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改今名。”《大明一统志》:“以邑当闽境之南,取安靖之义。”

【平和县】明置平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本漳浦、南靖二县地,正德十四年(1519年)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象湖贼,上言:‘河头之地,北与芦溪、流恩山冈接境,西北与漳平象湖山接境,而平和等乡又与广东饶平县大伞、箭灌等乡接境,皆穷险贼巢,与所属县治相距五日程,往往相诱出劫,宜设县控制。’于是析置今县。”

【华安县】1928年析置华安县。因以龙溪县华封镇置县时拟将安溪县一部并入,故取华封、安溪首字为名。

【南平市】

东汉建安初(196年)孙策置南平县,元、明、清为延平路、府治。1956年析设南平市,1960年南平县并入,1994年撤南平地区升地级市。

【建阳区】三国吴析建安县地置建平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改建阳县。以在建溪之阳得名。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汇合后称闽江。1994年改设建阳市,2014年改建阳区。

【延平区】东汉建安初置南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延平县,以古延平津得名。元复称南平县。1956年改南平市,1994改延平区。

【邵武市】东汉建安元年孙策置南平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改昭武县,取“昭示武功”之义。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避武帝之父司马昭讳改邵武县。《郡县释名》:“近志云,邵者,高也,昭也;武者,以地在武夷山南。古以南为昭,故曰邵武。”1983年改设邵武市。

【武夷山市】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析建阳县地置崇安场,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改崇安县,以崇安溪得名。1989年改武夷山市。以武夷山得名。《太平寰宇记》:“传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

【建瓯市】东汉建安初(196年)置建安县,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置瓯宁县, 1913年合两县置建瓯县。取二县首字为名。1992年改设建瓯市。

【顺昌县】唐景福二年(893年)置永顺场,五代南唐升顺昌县。据《读史方舆纪要》:“顺阳溪,在县西北六十里顺阳乡,县以此名。”

【浦城县】东汉建安八年(203年)置汉兴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改吴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唐兴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武宁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浦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南浦溪,在县城南,县以此名。”

【光泽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置光泽县。《郡县释名》:“本邵武县光泽、鸾凤二乡地,唐周于此置镇,宋升为县,曰光泽者从乡名也。”

【松溪县】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松源县,北宋开宝末改为松溪县。以闽江支流松溪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松溪源出浙江庆元县西南二十里松源山,入建宁府界,经松溪县城东北,引而南,政和县境之水,亦流入焉,谓之东溪,至府城东,而合于建溪。”

【政和县】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置关隶县,政和五年(1115年)改为政和县。据《郡县释名》:“政和,宋徽宗改元之号也,然而尚用关隶印,绍兴六年(1136年)因知县谢邦彦请始改铸政和印。”

【龙岩市】

东汉置新罗县,唐天宝元年(742年)置龙岩县。《读史方舆纪要》:“龙岩山,在县东四里。志云,‘城东有翠屏山,其麓有前后二石峰,石趾为大小二洞,虚中如室,壁有双龙纹,县以此名。’”清改龙岩州,1913年复改龙岩县,1981年改设龙岩市,1996年撤龙岩地区升地级市。

【新罗区】东汉永和三年(138年)建新罗县,以县南名泉新罗泉得名。唐置龙岩县。1981年设龙岩市,1996年改原县级市为新罗区。

【永定区】明置永定县。《郡县释名》:“本上杭县地,正统、天顺以来草寇屡发。成化十四年(1478年)巡抚高明因贼首钟三等平,请析置县。曰永定者,永世底定之义也。”2014年改永定区。

【漳平市】明置漳平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本龙岩县地,成化三年县民林廷琥等以地险远,赋税不供,请别置县,从之。七年(1471年)置今县,治九龙溪北。县居漳上流千山中,地稍平衍,因曰漳平。”1990年改设漳平市。

【长汀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以长汀溪为名。《郡县释名》:“天下之水皆东,惟丁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于文为‘汀’,故又以名郡。或曰,《尔雅》以‘水际平地为汀’;《说文》以‘水际平沙为汀’。”

【上杭县】唐大历四年(769年)置上杭场,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上杭县。据《元一统志》:“按字义‘杭’与‘航’同,盖言自县而上可通小舟,自县而下有鱼矶间隔,舟楫不通,故名上杭。”

【武平县】唐开元中置武平镇,五代王闽为武平场,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武平县。以境内有武平河得名。

【连城县】南宋置莲城县,以莲峰山得名。元至正六年(1346年)改连城县。据《郡县释名》:“宋绍兴三年(1133年)因梅州司士曹事虞观上言县之南北去县治三百里,强者肆其剽掠,弱者难于赴愬,居民患之,遂置莲城县。元至正间草寇罗天麟平,因去草为‘连’。”

【宁德市】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闽析长溪县宁川乡与古田县感德乡置宁德县。取宁川、感德二乡各一字得名。1988年改设宁德市,1999年撤宁德地区升地级市。

【蕉城区】1999年设地级宁德市,原县级宁德市改蕉城区。以蕉城镇得名。

【福安市】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析长溪县置福安县。以福源山得名。1989年改设福安市。

【福鼎市】清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县地置福鼎县。以福鼎山得名。1995年改设福鼎市。

【霞浦县】唐长安二年(702年)置温麻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长溪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霞浦县。以霞浦江而得名。据《霞浦县志》,江中有青、黑、玄、黄四屿,日出照映,水色如霞,因名霞浦。

【古田县】唐永泰二年(766年)置古田县。据《福建通志》,以治所临近闽江支流古田溪而得名。古田溪发源于屏南县内鹫峰山。

【屏南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屏南县。《今县释名》:“在古田之翠屏山南,故名。”

【寿宁县】明置寿宁县。据《郡县释名》:“景泰六年(1455年)温、处流民盗采大宝坑银场,因肆剽掠,佥事沈讷等请析政和、福安二县地置寿宁,治杨梅村。县邻福安,取‘福寿安宁’之义也。”

【周宁县】1933年析宁德县设周墩特种区,1945年改设周宁县。取周墩、宁德首字得名。

【柘荣县】1945年析霞浦县置柘荣县,两度撤销,1974年复置。似以柘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