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

《黄河大合唱》组诗(节选)

近代•光未然

第三乐章 朗诵词《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

排山倒海,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80年前的今天,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80年间,无数音乐人一遍遍唱响这首民族之声,如今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黄河大合唱》不同时代的演绎者齐聚一堂。

李一非,98岁

在80年前,也就是1939年的今天

她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公演

解冰,97岁

她是抗敌演剧二队的老队员

《黄河大合唱》是从这个演剧队发展出来的

瞿弦和,75岁

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大合唱》第三段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复者之一和朗诵者

俞峰,55岁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知名指挥家

将延安鲁艺的"黄河"精神

在新时代里重新唱响

在《黄河大合唱》首演八十周年的这一天,他们再度吹响民族伟大复兴号角。

当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李一非、解冰,被搀扶着走上《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她们站在年轻的合唱团里,不逊于年轻人的昂扬自信,依然站姿笔挺,精神瞿烁。用最响亮的歌声唱着战火洗礼下的黄河咆哮,振聋发聩,激荡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心、民族魂。

聆听到这样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民族乐章,台下观众也是掌声不绝。朱丹、康震更是眼含热泪,感慨难言。

在节目中,李一非老人回忆当时在延安的演出,背后的激动与自豪依然历历在目。

即使知道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就坐在台下,但表演时全情投入的激动,让她忽略了与毛主席的这段距离。

这样的表演机会让解冰老人十分羡慕,"不是在延安,没那么幸福。"解冰老人所在的演出队一直是流动的,主要在敌后给战士们、民兵、妇女演出。当时没有交响乐团,没有灯光,甚至没有像样的舞台、乐器,用的乐器都非常简易,演出队条件极为艰苦。

李一非、解冰所在的演出队,依然靠着自己的智慧,制作演出的乐器,用子弹壳做伴音乐器。

用汽油桶自制贝斯。

(图中展品为复制品)

喝水的缸子插上五六根木棍,也就成了打击乐器。

用铁皮制作打击乐器——镲

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音乐人,完全就是把生活中他们能用上的,手边能够拿到的东西,发挥他们的才智和想象力,变成乐器。就是这样一支简陋而奇特的"交响乐团",却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第一代《黄河大合唱》演出者,把这首经典民族之声带出了延安,传唱全国,它唤醒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80年的经典传承,80年的岁月沉淀,乐器可能无法经历岁月的腐蚀,但由它们演绎出来的作品,却早已经历了时间的洗练成为中国的经典。

当瞿弦和接触到《黄河大合唱》时,这个乐章已不是完整版。新中国成立以后,演出《黄河大合唱》只演七段,唯独没有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个纯朗诵,没有唱,因此被"隐匿"足足有三十年。1986年,指挥家严良堃,作曲家施万春,还有瞿弦和,及其夫人张筠英以及中央乐团的交响乐队,一起恢复了第三段的表演,光未然特意到后台见了瞿弦和,握紧他的手,说了让他终身不忘的三个字:"谢谢你!"

直到今天,无论在哪个场合,听到《黄河大合唱》激扬的旋律,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当《黄河大合唱》完整版在海外演出时,震撼了所有华人。

"我们华人无论你在哪,我们的血管里边流的不是血,而是黄河的水。"一句简单的话,却是亿万华人最深的共鸣,也让瞿弦和现场数度哽咽、含泪。

当俞峰展示着严良堃赠予的《黄河大合唱》总谱时,乐谱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承载着一代代音乐人的民族之魂。

2019年全国两会,主席关心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黄河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魂",澎湃的黄河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激情,在那个外敌入侵、国土沦丧的年代中华儿女将自己的激情汇合,所以在1939年我们唱响了《黄河大合唱》,发出中华儿女不屈地怒吼。

值此建国70周年、《黄河大合唱》唱响8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唱响这首合唱,传承"黄河"精神,铭记那一段艰苦历史,积蓄更饱满、更浓厚的民族激情,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