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最辉煌史(中华民族简史)

黄其智 著

二零二二年八月第一版

文章为头条首发,分两部分发表

作者介绍:

学历:中科院硕士。本科专业: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长期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物理光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业余爱好:旅游和文史考古。

正文:

摘要:

16000 年前,广西(具有 O-M175 基因突变的)黄种人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开始人工驯化稻【1】【2】【3】,12000 年前江西和湖南也相继出现了驯化稻【4】【5】。11000 年前,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出现了人工驯化小麦【6】,比古中国整整晚了 5000 多年。能够率先培育人工驯化谷物,中华民族有条件创造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

3 万年前,地球从相对暖湿的间冰期转入极其寒冷的末次冰期,黄种人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导人种【7】【8】。他们迁徙扩散到地球大部分地区后,留下稀散的小种群开始南迁回缩。除尼罗河三角洲(F-M89 棕色人种主导的古埃及)外,地球北纬 30 度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河流三角洲平原地带,如: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辽河平原等都是黄种人的聚集区。这个时期,白种人(P-M45)已经从黄白人(K-M9,黄种人的前身)分裂,往西北寒冷地区迁徙;矮黑人和棕色人被挤压到边缘的海岸海岛和西北方的高寒地带;直立人已经接近灭绝,零星生存在更偏远的山区雪地中。

2 万年前,地球处在末次冰期最寒冷时期。从西伯利亚北方草原南迁的黄种人,受阻于秦岭北麓,在河套平原地区艰难生存;南亚的黄种人往北扩散到云南怒江流域,受阻于云南高原的峻山深壑之间,因地理条件限制小种群生存,但仍保存采猎生活方式。他们后来产生了 M117 突变,在地球气候转暖时翻越秦岭,扩散成为我们今天的华夏族。人类基因考古证实,O-M175 中华民族基因在古中国繁衍发展保持了连续性,3 万年多来,没有出现基因中断、人种颠覆和大规模更替的情况【9】【10】,其中的 O-M175-M117 华夏族(汉族)现在人口总数超过 10 亿,成为世界上基因纯正集中、人口最多的单一民族。

名词解析:

1、人种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先把人种概念做一个科学定义。与传统依据人类肤色划分人种:黑人(尼格罗人种)、白人(高加索人种)和黄种人(蒙古人种)的不科学方法不同,本文采用现代分子基因方法,把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

矮黑人 C-M168

棕色人 F-M89

黄种人 K-M214

白种人 P-M45

民族主体:

中华民族 O-M175

华夏族 O-M175-M117

当然,如果把涵盖人数较少的民族统计在内,细分人类族群会很多很复杂,本文不作深入而只作简单说明。

2、文明

关于人类文明的定义,最早是 1958 年美国人克拉克洪提出,后由英国人格林・丹尼尔总结的文明三要素:城邦、宗教和文字。后来,有中国和日本有学者提出增加青铜金属作为文明的标志。现在这个文明定义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目前学界并没有取得完全统一共识。

我认为,文明的前提条件就是该区域具备了大量的剩余农耕收获,使聚集人口数量大量增加,文明的标志就是采猎社会全面进入农耕社会。我还没有发现达到高度农耕文明的区域而未进入文明社会的反例。

文字和青铜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进步,影响深远而巨大,但这些进步跟天文、制陶烧陶、飞镖弓箭等技术一样,不是文明要素的必要条件。玛雅文明有文字但没有青铜技术,三星堆文化(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领先的青铜技术而没有文字,这些都不影响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中的文明地位。

因此,我认为,文明的新三要素是:

1) 人口与阶级分层

2) 城邦

3) 宗教

文章原则: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科学为本,孤证存疑。

大胆设想:设想论述由“我认为”引导,请读者注意。

科学为本:主要论据标注文章出处。

孤证存疑:求证必须有两个以上证据相互佐证,单一的孤证不成结论。

参考论文及资料:

1. 黄学辉等,“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自然》,2012-10-4

2. 孙自法,中国学者在广西研究发现 1.6 万年前稻属植硅体,中国新闻,2020-08-03

3.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百度百科

4. 湖南玉蟾岩遗址,百度百科

5. 江西万年仙人洞,百度百科

6. Harari(希伯来大学人类学教授),《人类简史》

7. 金力(复旦大学生生物科学院)等, “Ychromosome sequence vari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Y 染色体序列变异和人类群体的历史)、《自然遗传学》,2000-11

8. 李辉,金力等《Y 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9. 毛晓伟(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等,“The deep population history of northern East Asia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to the Holocene” 《Cell》杂

志 , 2021-5-27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4.040

10. 付巧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 实验室)等,“距今 9500-1800 年以来山东地区人群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Science Bulletin》,

论 文 连 接 :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1.029

1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

12. “仰韶温暖期”,百度百科,距今约 8000〜3000 年。从 3000 年前开始出现了气温下降的趋势。

13. Xuzhiping,“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开源空间信息基金会(Open Source Geospatial Foundation,简称 OSGeo),2016-11-08

14. 中国科学院,“我国南方古人类与古印第安人基因组相近”,《当代生物学》2022-7-14

15. 格林・丹尼尔(英国学者),《最初的文明》,1968

目 录

Contents

序言......10

第一章 / 人类发展简史......11

第二章 / 世界气候历史与人类迁徙......19

第三章 / 中华民族基因占比......23

第四章 / 中华文明诞生......31

第五章 /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50

• 大浪图腾的印记连续性......52

• 龙图腾的观念连续性......57

• 天文观测与风水观念的连续性......58

• 玉器的习俗连续性......62

• 三脚盉等陶器的形态连续性......64

• 石钺与青铜钺的形态连续性......67

• 中文的连续性......69

第六章 / 四大文明古国对比......78

第七章 / 夏朝埃及说......85

第八章 / 中华史前文明记载的真实性......89

第九章 / 单眼皮和双眼皮......98

第十章 / 其他资料......103

第十一章 / 文章的创新点......113

后记......115

序言

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杀戮和统治,今天的汉族人是否还是原来那个华夏民族?或者是一个基因混杂的人种?随着“男性 Y 染色体和母系线粒体 DNA”等现代基因考古技术逐步被主流认可,结合 Gm 血清血型技术、地球物理化学和古代气候研究成果的相互认证,人类发源、迁徙和发展的历史逐步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现在是我们可以明确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了。

有诗颂曰:

贾湖骨笛声悠扬

谁望星空陶寺旁

万亩水田良渚稻

三星堆上古蜀王

第一章

人类发展简史

180 万前期,直立人诞生。

50 万年前,海德堡人出现在西亚北方,最东面出现在中国黑龙江。最牛工具是石手斧

45 万年前,“洞穴人”尼安德特人,3 万年前灭绝,但他们的基因在现代人中占有 1.7%

40 万年前,丹尼索瓦人从尼安德特人分裂出来,16万年前到达中国西藏,他们的基因在现代人中占有 0.5%

20 万年前,现代智人诞生。受地球气候和非洲草原沙漠化影响,他们以部落小种群一拨接一拨,追寻着猎物和前人的路径不断走出非洲。

10 万年前,矮黑人和棕色人出非洲,他们擅长航海打鱼,懂得使用火塘。他们北至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站稳了脚跟,但北迁到达地中海地区败给了直立人。他们后来向东,至东亚沿海,中国东南沿海,朝鲜和日本列岛,向北,至东北亚草原。现代蒙古、日本人含有 50%这批人种的基因。向南(6 万年前地球寒冷海平面低 100 多米成功)至澳洲成为当地的土著。

7 万年前,黄白人 M89(浅色人种)追逐猎物走出非洲,他们绕开了北非棕色人的聚集地,来到在西亚两河流域落脚,然后扩散到世界各地,直到地球严寒的间冰期到来。

5 万年前,黄白人更加适应广阔草原的采猎生活,发明了划时代的工具:飞镖和弓箭。并且分裂出黄种人 M214(Gm 血型 afb1b3)和白种人 M45(Gm 血型 fb1b3)。

4 万年前,白种人离开两河流域,一路向西北,后来创造了雅利安文明。而黄种人,一路向东,后来创造了著名的苏美尔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而主导尼罗河流域的棕色人后来创造了古埃及文明。除了中华文明,其他三个古代人类文明:棕色人的古埃及文明、黄种人的苏美尔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后来都被雅利安人毁灭了,这是后话。

3.5 万年前,黄种人尽管因地球当时气候寒冷恶劣而艰难生存,但他们仍然在东亚占领了主导地位。一支黄种人北上从云南和珠江流域进入了中国云南川西高寒地区

受阻于高山深壑之间,他们裂变出 M175,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致黄种人 M214 从西伯利亚南迁受阻

于秦岭北麓,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在西伯利亚的黄种人和棕色人混合形成了今天的蒙古人;在日本列岛和棕色人混合,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今天包括 M214(Gm 血型 afb1b3)基因的黄种人在东亚各国占比:中国85%,越南 71%,朝鲜 65%,日本 55%,蒙古 34%(棕色人基因占 52%)。

3 万年前,黄种人从云南高原分裂出沿海支 M119 和内陆支 M122。沿海支 M119 南迁退回至东南亚密林地带、沿海及周边岛屿,取代了当地早期的棕色人,在东南亚取得主导地位,然后继续沿着海岸线东扩至东亚沿海地区。

2 万前期,地球结束了末次冰期开始回暖。黄种人在中国的平原和江河流域逐渐开始半采猎半农耕的生活。后来他们最先驯化成功了水稻,驯化了家畜,比如狗,相关技能后随着避寒南迁的人流传播到南亚,并经印度传播到西亚各地。

1.2 万年前,因地球气候寒冷,海平面低,黄色人和棕色人混合人种成功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

1 万年前,黄种人内陆支 M122 在川西高寒地区裂变出M175,他们翻越秦岭山脉,到达秦岭北麓的河套地区进入农耕社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高速发展后成为今天我们的华夏族(汉族)。

5000 年前,北纬 30 度多个平原流域相继进入文明社会状态:中华文明(5500 年前,如三星堆和良渚)、古埃及文明(5200 年前)、苏美尔文明(5200 年前)和古印度文明(5100 年前)。

参考文献资料:

1.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竺可桢

2. “仰韶温暖期”,距今约 8000〜3000 年。从 3000 年前开始出现了气温下降的趋势。

3.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开源空间信息基金会(Open Source Geospatial Foundation,简称 OSGeo),作者: xuzhiping,2016-11-08

4. “Ychromosome sequence vari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Y 染色体序列变异和人类群体的历史)、《自然遗传学》,金力等,复旦大学生生物科学院,2000-11

5. “我国南方古人类与古印第安人基因组相近”,中国科学院,《当代生物学》2022-7-14

6. 《人类简史》,希伯来大学人类学教授 Harari

7. 《最初的文明》: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1968

8. 《Y 染色体与东亚族群演化》李辉,金力,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9. “泛欧亚语系或源自 9000 年前中国同一祖先”11 月10 日《自然》

10. 《无字史记》波音,中信出版集团,2021-9

11. 上山文化时期(14000 年前)的湖西遗址,浙江的先民除了采集野生稻谷,也开始驯化、种植水稻。《科学》,2009.3

12. 中美考古专家联合发布“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结果——玉蟾岩古栽培稻距今 14000 至 18000 年,湖南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2009

第二章

世界气候历史与人类迁徙

气候是古人类迁徙的主要原因。地球距今十万年来,温度变化和降雨量变化巨大,引起东非、西亚和南亚各个草原退化,沙漠化,迫使人类追逐动物迁徙路径而生活。

10 万年前,因气候变化,东非大草原退化严重,矮黑人和棕色人(深色人种)第一次离开非洲。

7 万年前,地球气温经历漫长的严寒期后开始回暖,浅色人种(黄种人和白种人)跟随深色人的迁徙路径离开非洲。而前一批离开非洲的矮黑人和棕色人,经过 2 万年扩散,已经遍布到世界各地,并继续扩散。由于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在前期漫长的地球低温期,他们的种群人数已经大为减少。

5 万年前,地球气温再次回暖,现代智人(浅色人种)第二次离开非洲,在西伯利亚高寒地区裂变出黄白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前身),他们沿着第一批智人的迁徙路径,仅用 5000 年时间就扩散到世界各地。浅色人种凭借飞镖和弓箭等先进武器,所到之处很快替代了深色人种。然后地球再次转入漫长的 3 万年低温期,黄种人南迁到低维度的南方,而留在北方的裂变出白种人。黄种人凭着更高智商和驯化谷物和家畜技能,不断寻找适合谷物耕种的河流两岸平原地带,为以后的北纬 30 度世界 4 大文明古国埋下了伏笔。

2 万年前,地球到达寒冷气候的极限,开始逐年回暖。人类逐渐掌握驯化野生动植物技能:1.4 万年前开始驯化野生水稻;1.1 万年前开始驯化野生小麦;8000 年前开始驯化野生玉米。从此人类在自然条件好的几个三角洲平原地区定居下来,逐步由采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由于聚集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大量交流产生了八卦、占卜和记录的需要,发达和剩余的生产力,导致资源占比不均和宗教阶层的产生,人类文明状态就发生了。6000 年前,人类成功驯化马,狗等,从而使人类迁徙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工具。青铜技术和文字使用开始逐步传播扩散。

2000 年 11 月,由复旦大学生生物科学院金力教授参与的全球 21 位顶尖科学家联合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了著名论文“Ychromosome sequence vari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Y 染色体序列变异和

人类群体的历史)。由此开始 20 多年的各民族基因占比研究基本完成。比如:

 M214(Gm 血型 afb1b3)基因的黄种人在东亚各国占比:中国 85%,越南 71%,朝鲜 65%,日本 55%,蒙古34%(棕色人基因占 52%)。

 O3,汉族(77%)、赫哲族 46%(含 O*)、满族 38%(含O*)、锡伯族 30%(含 O*)、达斡尔族 27%(含 O*)、蒙古族 20.5%

 O2—M95,百越民族如泰国泰族的 65%、中国壮族的35.95%、朝鲜族 32%

 O1—M119,回族的 8%、锡伯族 7%、布里亚特蒙古人5%、达斡尔族 4%、蒙古族 4.2%、满族 5.6%、中国鄂温克族 5%、朝鲜族的 14%(含 O*)。

 C3-M217,棕色人基因,占布里亚特蒙古族的 60%、蒙古族的 55%、哈萨克族的 45%、达斡尔族的 31%、锡伯族的 27%

 C2—M38 占澳大利亚土著的 70%、伊里安查亚的 25%

 C1-M8 占鄂温克族的 65%、鄂伦春族的 61%、朝鲜族的15%、满族的 25%(含 C3)、赫哲族的 30%

 D 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土著小安达曼人(100%)、苏门答腊岛土著、冲绳人(55%)、藏族(58%)、土家族、彝族、缅甸族、克钦/景颇族、瑶族、琉球人(55%)

 5000 年前,印欧语系西支 R1b,R-M207(M173),Gm血型 fb1b3,形成较为纯正的苏格兰族的 75%、西班牙族的 65%、德意志族的 48%、意大利族的 44%和冰岛族的 40%。

中华民族基因连续性的原因:

从基因占比图谱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理解,在古中国大地上不断上演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杀戮、和亲交融、入侵统治等历史,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基因组成。

五千多年来,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汉族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激烈竞争中,多数时间是占主导地位的。华夏族本身也是游牧民族发展起来的,在不断融入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过程中,其尚武血性仍然存在,有时候更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支撑和人口优势条件下,显示出横扫八方的扩展态势。北方匈奴民族就是这样被汉族赶到欧洲而灭亡的,匈奴本质上还是黄色人种。

北方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食物粮食的生产不能支撑游牧民族人口的大量增加,他们对中原农耕文明的仰望和崇拜从来没有改变。同时,他们主要还是黄色人种或者是黄色人种为主的混血民族,一旦入住中原,大都是主动融入中原文明。游牧民族与中原人口的巨量差距,也使中华民族的基因主体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第四章

中华文明诞生

三星堆等遗址的考古挖掘,不断传出轰动世人的新发现,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结合现代基因技术考古的成果,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史记》《尚书大传》《吕氏春秋》《山海经》等早期书籍所记载的历史,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远比我们以往理解的要高。

史载的传说,我们以往认为是荒诞的神话,现在都被考古挖掘所证实。如蜀王蚕丛纵目,原来是使用了面具。“十日传说”其实有三星堆通天神树的原型。

更可贵的是,关于伏羲、炎帝和黄帝在西羌活动地区的记载,夏朝建立和发展的记载等,与现代基因考古成果对比,无论是时间还是迁徙路径都高度相吻合。

中华民族起源事件:

1. 3.5 万年前,南迁的黄种人部落一支成功翻越了秦岭山脉(主流研究认为是从南亚北上经云南和珠江流域,我认为也不排除气候转冷由秦岭北麓南迁的可能)进入川西高寒地区,他们受阻于川西高原的大山大河,而在此地繁衍并裂变出著名 O1 黄种人沿海支和 O2 黄种人内陆支,他们就是今天文明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2. O1 黄种人沿海支,南下至印度洋沿海,然后向东至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平原,黄河三角洲平原,辽河流域,直至白令海峡。后来与棕色人种融合进入北美洲。

3. 从西伯利亚过来的 O 黄色人种,一直向东向南,与 O1黄种人沿海支一起主导了整个东亚地区。他们在秦岭山脉北麓,与 O2 黄种人内陆支隔山对望。

4. 3 万年前,这股 O 黄种人最终取代了棕色人种的原住民,直至占领了整个东亚地区。尼安特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他人种也先后灭绝,只留下了一点 DNA 痕迹在我们身体里。浅色人种的成功,我认为主要是他们的后进化智力优势和弓箭飞镖等工具优势。

5. 16000 年前广西出现了驯化稻(北方黄种人 O),12000年前江西合湖南相继出现了驯化稻。

6. 15000 年前,广东阳春独石仔古人遗址。穴居形态。

7. 10000 年前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彩陶,稻谷。

8. 9000 年前,出现酿酒遗存。贾湖遗址出现人类最早请的乐器:骨笛【图 1】。陶器技术空前发达,出现早期人类文字雏形:陶器刻符【图 1-1】。

9. 8000 年前,河姆渡遗址(由 O1 沿海支黄种人建立),早期临水而居的高脚屋【图 2】,双鸟朝阳的象牙刻图风格神秘【图 2-1】。

10. 5500 年前,三星堆遗址(沿海支黄种人建立),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和难以置信的艺术水平【图 3】【图3-1】。

11. 5300 年前,良渚遗址(由 O1 沿海支黄种人建立),

完全进入农耕社会。大面积水稻,大型水利,大型人口集中,阶层和城邦。世界第一片丝绸、良渚玉器【图4】【图 4-1】、良渚刻符原始文字等【图 5】【图 5-1】。

对比古埃及文明:关于埃及在 5100 年前统一的说法来源,证据是那尔迈调色板上的浮雕。这一调色板出土于 5100 年前,分为两面,一面描述戴着上埃及王冠的美尼斯,王冠为球根状;另一面描绘了戴着下埃及王冠的美尼斯,王冠为平头状。所以部分学者认为美尼斯肯定统一了上下埃及。所谓孤证存疑,光靠这一件模棱两可的文物就证明古埃及于 5100 年前实现政治统一说服力不足。上下埃及统治面积不足 4 万平方公里,也远小于良渚的 10 万平方公里。

12. 5000 年前,O2 黄种人内陆支产生 M117 裂变,此时地球气候已经转暖,他们翻越秦岭到达北面的河套地区。这就是今天的华夏族(汉族),其基因成分:O2占比 64.33%,O1 占比 20.44%,其他 15.23%,是世界唯一人数超过10亿,而且O基因纯度达85%单一种群。而留在川西高原的 O2 黄种人与棕色人混合,进入青藏高原演化成今天的藏族。

13. 4700 前年,陶寺古观象台【图 6】【图 6-1】,比英国巨石阵古观象台遗址早 500 年以上。此时的古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一百年后建成(4600 年前建成)。

14. 4300 年前,石峁遗址,内陆地区却海洋文化气息浓厚【图 7】【图 7-1】。我认为,O2 黄种人虽然成为内陆支,但他们在南亚和云南怒江流域的密林中,仍然保持了用于族群识别的图腾传统,这个东亚地区无处不在的海洋大浪图腾,是中华文明比龙图腾更具代表性,更具文化象征的文明符号。

15. 3800 年前,二里头遗址,夏朝晚期。二里头出现的刻符可能是中文雏形【图 8】,同时出现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图腾,明确的海洋气息:大浪图腾盾牌和龙形图腾【图 8-1】。

第五章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1、人种的基因连续性

2、大浪图腾的印记连续性

3、龙图腾的观念连续性

4、天文观测与风水观念的连续性

5、玉器的习俗连续性

6、三脚盉等陶器的形态连续性

7、石斧钺与青铜钺的形态连续性

8、八卦文化与中文连续性

等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例子数不胜数。

一个文明是否还存在,需要由文明的连续性来证明。为什么我们常说,世界 4 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还在延续?原因是,现在生活在埃及的人,早已不是创造古埃及文明的棕色人种;创造两河文明的黄种人,已被现在的伊拉克(白种伊斯兰)人所替代;古印度的人种更是被更替迭代过好几次。只有中华民族 3 万多年来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未改变。中华民族基因的连续性,前面章节已经重点论述了。

本章就罗列一下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其他证据。

 大浪图腾的印记连续性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一个与龙图腾一样古老,但比龙图腾影响范围更广,使用更普遍和更具代表性的中华文明图腾,其实是大浪图腾。

大浪图腾

如果说,一幅画、一座建筑、一张家具乃至一个物件,怎样简单明了表示其古老历史的气息,一个大浪图腾的纹饰就足够了。大浪图腾深深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它不显山不露水,但无处不在。大浪图腾是海洋文化的远古印记。这种图腾还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沿海区域,包括美洲,太平洋各个岛屿,东南亚等。我认为,在远古部落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图腾有部落相互识别的功能作用,所以被刻画在古人的脸部,武器,衣服,标牌饰物,乃至旗帜等外部显眼处。

大浪图腾,是常见的饕餮纹、夔龙纹(龙纹)、蟠虺纹(蛇纹)等纹饰,我统称为大浪纹。其由海浪波纹演变而来,具有浓郁的东南亚海洋气息。大浪图腾出现在 5000多年前,与中华文明兴起的时间同步。在中国画和佛教画中,大浪图腾又演变为祥云纹饰。

 龙图腾的观念连续性

中华民族的龙崇拜文化跟玉石文化一样,源远流长,经久不变。6500 年前的红山玉雕龙,我看来像是早期的胚胎,但已经有了龙的雏形。这可能与生殖崇拜有关。

龙图腾其实是鳄鱼和巨蟒的合体,龙图腾崇拜是东南亚沿海丛林给黄种人带来的远古记忆。鳄鱼和巨蟒是热带雨林中,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两种动物,这种恐惧的记忆自然深深刻在了古人的文化基因里。

热带雨林还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其他难以磨灭的印记,比如,四面神崇拜,其实是阻吓猛兽背后袭击的面具演绎而来的;圆圆的大眼睛,其实是辨识雨林中猛兽袭击的需要,由长期基因进化而成的。

 天文观测与风水观念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 6500 多年来,其天文和风水信仰的连续性,是这个文明真实性的重要佐证之一。我们来看看中华文明的天文观和风水习俗。左青龙右白虎观念其实是由古人观察星象的东方青龙星座和西方白虎星座演绎而来的。大自然的这个布局,人们认为是最合理的布局。明天理顺天道,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形成。

看天文图要点:紫微星就是北极星,整个天空星象图定位坐标的唯一中心参考点。左青龙右白虎,是坐北向南,从天上俯瞰地面的布局(与天象图、地图都相反)。以天文观察的东南西北方位为标准,东青龙西白虎是不变的。天空星象图,是仰望效果,面向北,脚北头南;地图却相反,是俯看效果,面向北,上北下南。

 玉器的习俗连续性

中华民族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习俗深入人心,上万年传承连绵不断,是区别其他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玉器崇拜可能起源于古人的巫术活动,与中华民族的敬神信仰有关,玉器被认为有通天方面的宗教礼仪功能。玉文化影响范围辐射整个东亚地区,是东方文化之精粹。

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华夏子孙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甚至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传世作品。

目前发现最早玉器是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时间距今有一万七千多年。

 三脚盉等陶器的形态连续性

 石钺与青铜钺的形态连续性

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 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 占有。钺是皇权王者的象征,其造型的相似性和变化的连 续性,很好地提示它们的拥有者具有高度关联性。

 中文的连续性

其他文明的文字:很久以前,人类已经学会用刻符记事记数,提示做某种交易作用。20000 年前,非洲刚果出土的伊尚戈骨似乎显示了用于对应计数的相匹配计数符号。

最早出现是象形文字,西亚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象形文字是其中之一,由泥巴压条晒干形成。1929年,德国考古学家 JuliusJorda 发掘出大量五千年前的陶板。

由考证,尼罗河流域的莎草剥开平整,可以用颜料画出最早期象形文字的雏形。西亚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5500 年前,最早出现在古墓,一种在泥巴或松软石头上压制或刮画出的文字。

中文的独特书写方式:

中文演化的连续性,不光是形态演变有据可查,而且书写(刻写)方式独特,与其他文明的文字书写方式不同。

古埃及文字与中文同属象形文字,但其存在块状字图,是在软性泥巴上压制出来的。反观早期的中文字,多是在坚硬的玉石、龟甲、烧制好的陶器上刻出来的。

不管是仰韶文化的陶文,还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都存在坚硬利器的刻写笔画形态。仰韶文化的半坡村遗址-陶文 6500 年前,泥巴上刻出烧制,而未被破解的文字。

商朝 3600 年前,用青铜刀器在牛骨或龟壳上刻出的甲骨文字。

第六章

四大文明古国对比

1. 中华文明与同时期其他古文明对比

 良渚、仰韶、或龙山等任何一个中国考古区域人口规模都多一个数量级(如古埃及);

 良渚、红山、马家等任何一个的文化辐射范围大一个数量级(10 倍以上最大的古埃及);

 烧陶技术落不管是彩陶、黑陶等都先进 3000 年以上(比古埃及);

 驯化谷物早 5000 年以上(比最早的两河流域);

 三星堆的青铜器不论规模还是美学水平都高其他文明一个档次;

 商朝的青铜器武器化水平高一个级别;

 驯化家畜(狗、鸡等)早 500 年以上(比最早的古印度文明);

 陶寺观象台早 500 年以上(如英国巨石阵)。

但西方主流学界却认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发源较晚的文明,如下图所示。史学界一直存在 “中华文明西来说”,这个争论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

从人类非洲迁徙扩散路径似乎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古中国。人们很容易误解,这也被误认为是文明的发展成熟顺序。现代考古一般认为,古巴比伦文明起源得更早。

四大古文明先后诞生,既有相互影响相互传播,也有自身独立发展,不应简单把早诞生的文明认定为单向传播 给后诞生文明,更不应把后诞生文明一定为前诞生文明的 迁徙延续。因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前的一万多年前,人类已经完成了从非洲到东亚的迁徙和扩散过程。四大文 明古国所在地区,人类仍然处在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很长时间内人口稀少,生存技能欠缺。只有后来进入了发达的农耕社会,人类社会才有条件发展到文明阶段。

2. 文明交流

四大人类古文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大的文明区域由各个小的部落聚集区组成,称为文化。每个文化区域都有其鲜明的文化特点,如大地湾文化,有着人类早期的彩陶和画符。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通道有三个:北方草原通道的牧羊接力式交流;南方沿海独木舟沿岸岛屿接力式交流;西南村落接力式交流。认为西北荒原是东西亚交流的屏障而完全隔绝是没有根据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通过狩猎方式,已经适应高寒地区的生活,东亚北部广阔草原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但交流方式是传递式人数稀少的交流方式,文化交流虽然慢但持续不断。北方游猎人口稀少稀疏,南方农耕人口庞大密集,决定了人种南北交流只能是以北方人群融入南方人群模式进行。历史上不管蒙古人西征还是阿拉伯人东扩,西亚白色人种始终没有大规模进入东亚而产生人种迭代的情况发生。

东西方文明交流都是按照接力式和自由扩散式进行。从中国的桑蚕丝绸技术、陶瓷技术和茶叶种植技术传播到西方,都要经过漫长的一千多年。

如果青铜器和文字是从西亚传到中国的,或者是受西亚文明的启发而产生的。有两个事实大家一定要清楚:一是中华民族掌握同时期世界上最高的炉温燃烧技能,我们掌握了最精湛的烧陶技艺,我们有最大规模使用青铜器的三星堆文化;二是中文是从刻符延续发展出来的最成功的象形文字。可能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描述这些文明技能的传播更符合真实情形。中华民族,肯定受到外来文明影响和启发,就像中华文明对域外文明影响一样。

3. 其他古文明的特点

1) 古埃及金字塔,规模宏大,得益于松软的岩土,易于开采和留存;

2) 希腊神殿,效果震撼,得益于松软的岩土,易于开采和留存;

3) 两河文明的最早文字,成熟度高,可能是迁徙节点,得益于族群交流。

第七章

夏朝埃及说

“古代中国人是从埃及迁徙过来的”,德国基尔什尔

(A.Kircher,1602—1680),他在《埃及之谜》和《中国图说》中提出这一猜想。刘光保,孙卫东等人(中科大地球物理系)最早提出夏朝发生在埃及,这就是“夏朝埃及说”。

还有一种相反的说法。古埃及文明是在 5100 年前突然出现的,而比古埃及文明更早的良渚文化也是突然消失的。良渚文化与古埃及文化无论是文字、建筑,还是礼祭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并没有失踪,而是随着远渡重洋的良渚人一起,抵达了古埃及。

不管是青铜技术和文字使用存在西域东传的可能性,还是水稻种植和家畜驯养中原西传的证据,文明之间肯定是有交流和联系的,但历史的真相如何,正是学界不断探索的目标。

夏朝埃及学说的论据是基于中国考古发现的如下情形:殷墟青铜器存在与古埃及地区矿物的同位素成分有相近似性;复合弓箭技术可能源于古埃及;甲骨文中有文字与古埃及文字有某种演化关系;

《史记》记载夏朝有一条由南向北的河流与埃及的尼罗河走向相符。等等。但是,否定夏朝埃及说的证据一条就成立了。这个证据就是基因考古成果,中华民族 3 万年前就在中国这片土地繁衍生息,至今 1.6 万年来可证明没有出现基因连续性的中断。

其实,距今 5000 年前,由于地球气候已经大幅转暖,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并不是隔绝的。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之间文化技术传播和人员交流的时间,可能由 5 万年前的耗时万年缩短到耗时百年之内,原因是 6000 年前人类已经驯化了马,轮毂车使用也已经逐步普及。

古中国有两条主要通道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一是由云南向西南方向的南亚通道,二是由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通道。南亚通道是高山、峡谷、森林和大河;向西通道是广阔、干旱和寒冷的沙漠。正是由于空间和地理条件限制,古中国与外界交流形式主要是文化技术传播,我认为是通 过稀少的个别人流动传递方式进行,或者是接力棒式传播,没有发生大规模颠覆性和替代性的人种交流情况。

尽管殷商和早期三星堆的青铜采矿和冶炼遗址研究还没有最终被学界一致认可的成果,但金正耀教授(中科大)采用铅同位素比值特征技术取得的结论,现在越来越 被学术界接受。 这个结论就是殷商和早期三星堆青铜矿物都来自“江西瑞昌铜岭”而非古埃及!采用铅同位素比值特征来寻找文物材料产地的技术首先由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的 Brill 提出,其创新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考古学和自然科学史研究中的新方法。

上部完

请继续看下部:

《中华民族简史》下部分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