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至县殡葬习俗(周至民俗篇民间祭祀)

民间祭祀

①《楼观台老子祭祀》

楼观台被誉为“道教祖庭圣地”、“道文化发祥地”。我国大思想家李聃(老子)在这里留下了饮誉海内外的哲学巨著《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灿夺目,照耀着我国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也是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想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知识宝库。

2500多年来,基于《道德经》的重大影响,历代有60余位帝王来楼观大兴土木,建造了数五十余处庞大的楼、殿、亭、台塔等建筑群,来祭祀老子,形成了由皇家主导的特殊文化色彩的楼观台祭祀礼仪,并延续今日,长盛不衰。

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有皇家或国家祭祀、民间祭祀和宗教祭祀三种类型。近年来,国家对老子祭祀活动非常重视,先后举办了多次“楼观台老子文化周”活动,“九九重阳节公祭老子活动”等,民间祭祀活动更是规模宏大,范围广阔,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祭祀孔子、祭祀老子三足鼎立的局面。

道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灵魂,挖掘保护《楼观台祭祀老子礼仪》,对于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传承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②《华夏财神祭祀》

中华第一财神赵朗,字公明,号赵公元帅。起源于周至县集贤镇赵大村。该村地处秦川腹地,南依终南山,北临终南镇,西与道教圣地楼观台毗邻,东与隋唐鼓乐集贤镇相连。该村占地5000余亩,人口3008人之多,历史悠久,文明遐迩。它是财神的故里。

清代《周至县志》记载:“华夏财神姓赵名朗,字公明号玄坛元帅。“邑东南方有赵大村,相传为玄坛元帅赵公明故里”。该村原名枣林村,后因赵公明官至大夫而得名为赵大村。《道书》有证:赵元帅者终南山人。

赵公明早年因担柴卖草,赒贫济困;买卖求财,使之宜利,主持公道,匡扶正义。后受福禄寿三神点化,他食桃为仙,民间敬之为财神。《封神榜》亦载: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之为“上清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人间钱财,由是人们更把赵公元帅奉若至圣至真财界真神,并敬之以求福财,流传古今逐成习俗。

从远古的商周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百废俱兴,财神故里从筑坛搭棚设牌祭祀,到建祠兴庙筑殿,规模愈来愈大。如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整个华夏神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无不敬奉财神。

从1998年恢复民间信仰祭祀华夏财神文化活动以来,受到省长袁纯清、市长冯煦初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考察这里。《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中国农村报》,《西安晚报》等都报道过此方面的消息。任法融,周明,张学文,丁济堂等知名人士也先后题词盛赞过这里。

如今,此次活动愈来愈深入华夏民心,它对于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县城八月二城隍庙会》

周至县城隍庙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庙建成后,未确定立谁为城隍神。不久,明太祖朱元璋由京城金陵(南京)北上西巡陕甘。驻跸周至恒州州城,听周至县令讲述本邑风土民俗及历史人物。当得知曾辅佐唐代三朝皇帝高祖、太宗、高宗的国师李淳风竟生长并安葬于周至时,即将西去官道命名为“淳风岭”,又勅封李淳风为周至城隍,侯爵。从此,周至城隍庙正神为李淳风,职位高于各县城隍。每年六月初一和八月初二为周至城隍庙会日。即日,烧香拜神者络绎不绝,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1987年众信徒捐资重修了城隍庙。在八月初二唱大戏、扭秧歌。主要以烧香敬神活动为主。众信徒祈求神灵赐福给他们。

④《丹阳观庙会》

位于竹峪镇丹阳村。据传,早在周文王、姜太公在渭河南塬竹峪一带建立反商灭纣军事基地时,在现今的丹阳观处已有凿崖壁成洞祭祀天地尊神的《洞清庵》,那是3100年前的历史。至晚唐前期,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许浑,任官多年后因病辞职游于周至,因喜洞清庵处山水,遂居之,并倾资建“南溪别业”,并重修洞清庵更名丹阳观。延至五代北宋,又复名“洞清庵”。到了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全真道祖王重阳大弟子马丹阳来此,传道兴教,使这里成为一处道文化大放异彩的胜地。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马丹阳在此羽化。其时,身为大蒙古太祖皇帝成吉思汗国师的王重阳弟子丘处机亲临洞清庵,主持安葬师兄,又将“洞清庵”复名“丹阳观”。对原址全面规划,拆旧建新。成为丹阳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殿宇最多,最兴旺鼎盛的时期。其后清代又有修复。丹阳观正月初九为正会,会期3天。丹阳观山门为玉皇楼一座,砖雕门联,额雕清圣祖皇帝御书“丹阳观”3字。观中现存《大元重修丹阳观记》《大清重修丹阳观记碑》等5通石碑。一排14间的神洞和高居观西崖顶的“三清殿”巍峨壮观。丹阳观被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⑤《城西东岳庙二十八会》

县城西正月二十八会起始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是祭祀反抗商纣弃暗投明,追随周武王的武成王黄飞虎的古庙会。过会的10个堡子有头屯、鼓城子、水围城、凉水泉、上侯家村、下侯家村、张村、赵村、新堡子、石桥。每年正月二十六起会,会期3天,二十八日为正会。主办村先年接神,全村参与接黄飞虎塑像及行轿,当年过会搭彩门。主会日,其余9堡送纸火,行祭祀,二月二十九日下午送神。庙会日出动祭祀约万人参与,送神接神,一村送,一村接。同时有铁炮、锣鼓、秧歌、社火、戏剧助兴,四路八斜的逛会人数达2万余人。

⑥《史务村八月八庙会》

《史务村八月八英烈祠会》属于翠峰镇史务村。农历八月初八日原为牛马王爷神会。

民国八年(1919年),皖系军阀吴佩孚残部营首王彪率百余人窜至周至县境太白山架沟一带占山为匪,祸害周眉佛3县人民。官府几剿无功而返,致匪更为嚣张。面对此情,史务村人士朱来绂先生发动群众,组织史务民团,请商县人王宝玉为武师,短促训练。随之上太白山剿匪。杀得土匪尸横山冈,救回民众近百人。土匪残余侵晨偷袭驻山民团,至11人捐躯。为纪念这一壮烈举动,村为烈士们修建祠堂,祠额“英烈祠”,八月八开光祭奠,相沿至今。

该会也是收秋前最后一次物资交流会,会期3至5天,祭英烈,唱大戏,扭秧歌,踩高跷,锣鼓喧天,炮声雷鸣。参会商贾远至兴平、武功、西安、周至户县、眉县等。

⑦《临川冬至会》

《临川寺冬至会》属于尚村镇临川寺村。相传,清朝同治年间,临川寺村遭大难,皇帝颁发《旌表节义词》,村建祖祠名“忠烈祠”,年年祭祀。该祠堂五进五间,左右均有厢房。冬至前4日起会,会期共10天。主要是祭祀、商品贸易、念经、唱戏等,由临川寺村年年主办。

⑧《集贤皇会》

位于集贤镇西村,集贤皇会的来历,存有两说。一说,因村民与一卖艺班子发生打斗引发惨祸;另一说,因婚姻纷争引发杀戮,村民亡者甚多。为祭奠亡灵,朝廷颁发圣旨,钦定悼念日,即皇会日,由此得名。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过会,会期七天,主要为祭奠亡灵而设。演奏集贤古乐,举行公祭活动、送香、唱大戏等,政府也借机举办古文化艺术节。

⑨《七月十三太白庙会》

侯家村乡东风村的太白庙会,起源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主要纪念太白三神,历朝各有间断祭祀。因会逢农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容易发生伏旱时节,因而人们主要以祈雨除旱为目的。至今东风8个自然村都在祭奉。起会商议(农历七月十一日)过会,全村祭祀,5000多人参与。农历七月十三日送神、接神,一村送,一村接,同时有锣鼓、秧歌、社火、自乐班助兴,上会人数可达2万人。主办村先年接神,全村人参与,接三太白的三个塑像及行轿。当年过会搭彩门,主会日七村送香裱供品,行祭礼,七月十四日下午送神。

⑩《高庙水陆道场法会》

《水陆道场法会》位于周至县辛家寨镇高庙村。相传清代光绪年间,村东泸河突发大水,河水暴涨。由上游漂下数个木箱,村民打捞上岸,打开后发现每箱都存放着佛教道教73副神轴。随后村民立会供奉,按照佛教和道教的分次,搭棚挂灯,焚香供奉。起初3年一祭,解放后村民为了隆重举行,实行5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延续至今。过会期间烧香拜神、诵经、唱大戏、物资交流。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会是为了超度水陆空三界一切鬼魂,普度众生,又称《法界圣凡水陆普济大斋圣会》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特产。

⑾《汉马援宗亲总会官村马氏分会建祠和祭祀活动》

《汉马援宗亲总会官村马氏分会》建祠和祭祀活动位于翠峰镇官村四组。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故里本在杨凌区五泉乡毕公村。金明昌七年(1196年)迁至周至县西昌公原(马家沟),再从昌公原迁往今址(官村),历时800余年。官村四组马援后裔在此修建陵园、建立祠堂、树碑立传,举行定期祭祀。

每年春节、清明、十月一、冬至均需进祠,上坟祭拜;出嫁女回娘家,新媳妇由家长带领上坟。

⑿《二曲礼仪》

被誉为清初“海内三大儒”之一的李二曲(李颙,字中孚,号二曲先生)是周至县二曲镇蔡原堡人。他传授的《二曲礼仪》,以其“高雅庄重、规范适用”,为广大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不但在其家乡周至得到普及,而且通过他的讲学,传播到关中以外、乃至江南常州地区,范围广,影响大。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