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我的家乡如皋作文(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九))

篇首语: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介绍我的家乡如皋作文(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介绍我的家乡如皋作文(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九))

小城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

这里是老家如皋专版

叫醒你的记忆

说出你的故事——

小城往事

在南凌河和北凌河之间,有条南北方向的大河,不知道正式的河名是什么,队里人都管它叫东港河。不过,我没看到哪儿有“港”,兴许从前有过,或是北头的北凌河那儿有。

❥大 队

南凌公社四大队,就位于这条河的西岸,河的对岸,是南凌公社九大队。这一河段,没得桥,要过河,得从南头的公社社部那儿绕。那里有座用水泥板架成的桥,不宽,过不了大卡车,只有小汽车、拖拉机可以通过。四、九两个大队的社员,常常只能隔河相望了。

四大队的南边,与公社所在地的六大队相邻,北边与公社十大队接壤,处在了公社的中腹位置。从南凌河边的电灌站,通向公社最北端的南北大渠,从大队间穿过,将大队的第一、第二,两个小队,分隔到了渠西,成了公社唯一渠东、渠西都有地块的大队。四大队的规模,在全公社十三个大队中,算是小的了,总共只有八个生产队。渠东的六个生产队,从南到北,依次排列,三、五、七队靠大河,四、六、八队靠大渠,一行二个队,倒也排布得整整齐齐,很有规律。

东港河的水面,约有三、四十米宽,这在乡村中说得上大河了。河岸上,有高高的沙土堆,至于是挑河时,还是疏浚河道时留下来的,我不清楚,六八年,我到那里的时候,已经存在了。坡堤上长满了一棵棵的扶桑,肥大的叶片,翠翠的、嫩嫩的,惹人喜爱。

❥林 场

四大队的林场、苗圃、蚕室,就在河畔,总共有十多间草房,由南向北,分成了三排。旁边的坡堤,被平整掉了,人们从蚕室出来,可以直通到边河,不必爬过高坡了。

大队不比生产队,没有自己的固定地盘,只有大队间,邻界的河岸、坡地,这少量土地,才归大队所用。说是林场,其实就是苗圃,规模小得可怜,只种些速生苗木,杨树、水杉一类的。堤岸上,多数是种植的扶桑树,生长出来的桑叶,提供给蚕室养蚕。

林场里头,平时有十来个工人,男的培植苗木,给扶桑剪枝,女的采桑叶、养蚕。工人们是从各小队抽调上来的,平日也记工分,年终参加所在生产队里的结算。至于大队和生产队之间,工分如何转换,当年我没去了解,只晓得,林场的工人,收入不比在队里头少,人却比在队里做农活,轻巧了些。谁要想抽调到大队林场,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后来到了公社,才知道了,生产队和大队之间,是通过统筹、集体提留、分摊、抵扣等形式,来调整经济往来关系的,那时生产队里的负担,就已经蛮大的了。

❥养 蚕

其实,养蚕也蛮辛苦的,不像当时的电影“养蚕姑娘”,描写的那么美好。南凌地区,以养春蚕为主,春天气候好,不冷不热。刚打了春,桑叶的营养好,蚕的病害少,结成的茧子,品质也好,卖出的价格也高。只是春寒料峭,蚁蚕怕冷,不能冻,室内要保持恒温,又不能有明火,得用暗火加温。

那年代,队里没通电,可难煞那些个养蚕姑娘了,但办法总是有的。她们在屋子里建了长长的烟道,利用木屑、草芒,不容易着火但又能慢慢燃烧的特点,给屋内加热。烟气排到了室外,对蚕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只是室内时刻不能离人,夜里头要值班,隔段时间,就要检查温度,几个晚上下来,姑娘的眼睛都熬红了。

到了后期,蚕长得很快,桑叶也吃的多,几乎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咀嚼。几个女孩子,每天都要不停地采桑叶,才能赶上给蚕吃。那些日子,她们也顾不上打扮自个儿了,一个个脸上,被太阳晒得通红,人也瘦了几斤。好在一个蚕期,只有四十来天,蚕“上山”结茧了,大家就能稍稍喘口气,准备迎来下一拨蚕期。

那个年代,大队也没什么企业,除了林场、苗圃,还真的说不出,有什么其它企业来。属于大队管辖的只有大队民办小学、大队赤脚医生了,那年头这两个行业,只费钱不挣钱,不像现在,成了支柱产业。

❥小 学

大队民办小学,放在了第八生产小队,和我所在的六队,隔条居住河。学校有两排草房,一排三间,后面的一排是学校的教室,共三个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班只有十来个的学生,那时小学的学制是五年,四、五年级算是高年级了,得去中心小学学校上。

班有三个班,教师却只有两个,都是年轻的女民办教师。采用得是乡村中常见的复式教学方式:一个班上课时,另一个班做作业。学校没有操场,也没有课外活动,乡村的小孩,在家里头,从小就要参加劳动。平日里割猪草,放放羊,都是少不了的,活动不活动,对他们说,也是无所谓的事。

前面的那排房子,相当于大队部,不过大队干部从不在这儿办公,偶尔会在这里碰个头。大队文艺宣传队,反倒是这里的常客。那时公社有文艺会演,大队之间有竞争,各大队都是十分重视的。

❥医 生

大队赤脚医生,是个女孩子,高高的身段,眉清目秀,长得蛮漂亮,一头齐肩短发。初中毕业,十六岁的她,被大队书记选中,去了县里在白蒲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了半年。正是我去队里的当口,她也回队来了,成了大队唯一的赤脚医生。远远的看到过她的侧影,在农村姑娘中,应属于佼佼者了。

大队没有专门的医务室,她每天背着保健箱,各生产队间跑。保健箱是棕色、皮质的那种,上有红十字的标记,箱内装有:一个听诊器,一支体温表,一个装有少量药品小药柜。药品数量不多,主要是治疗感冒、腹泻、发炎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药品,如阿司匹林、黄连素和当时还在使用的土霉素之类的药。有次我感冒,她还上门,替我量了体温,竟有三十九度多,给了我几片“扑热息痛”,到第二天就退烧了。那时大队里,看病拿药好像不收费的,不过碰上大病,到了公社医院,怎么付费,就不晓得了。

❥编 制

农村生产大队,地位比较特殊,说是公社下设的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但大队干部并不是国家编制,实际上是属于社员,参加所在队的分配,主要得靠工分过日子。

四大队虽小,干部人员编制一个也不缺少。大队支部书记,姓毛,是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文革中,接替了原来没什么文化的老书记。新书记有些文化,也有工作能力,逢人笑嘻嘻的,初次见过,感到有种亲和力,不过也很有些城府的,说话像是留着心眼,让人总觉得不那么踏实。

副书记是原来的老书记,相当于退到了二线,保留了大队干部的职务。平日里不大管事,但在大队里的威望还在,不少干部还是听他的。

他老婆是个“传奇人物”,是公社、县、南通地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出席过不少表彰会、演讲会。她一个字也不认识,可能够“过耳不忘”。帮她准备的演讲稿,只要念给她听了,便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表述出来,常常能激起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

生产大队在行政上,有大队长、副大队长;财务上有大队总账会计、出纳会计;其他班子成员有民兵营长、妇女主任;文革期间还设立了,大队贫协主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等,都属于大队干部编制的。

这些干部,大多属于半脱产、不脱产的。有的只是挂个名号,开会时到一下场。只要纳入了干部名单,到了年终,或多或少,会有些补贴的。主要干部,补贴是公社发给的;一般干部的补贴,要由大队支付。对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大队,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最终买单的往往是生产队。

❥妇女主任

大队妇女主任,叫银凤,是个二十来岁的姑娘,个头不高,脸庞有些瘦削,单眼皮,小眼睛,一笑露出几颗牙来,属于不漂亮,也不难看,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种。

她舅舅家在如城外的东邻,具体应该属于新民公社,还是当时的如城东郊大队,不是很清楚。那年,我参加疏浚通扬运河工程时,我们南凌公社的工程团指挥部,就设在离她家不远处的一户人家。她领我去了她家,见过她舅舅,约莫五十岁左右的一个老者,精气神很好,说话声音洪亮,中气足,也很健谈,打开了话匣子,说过没完。

他养生自有一套方式,一天只吃二顿,早餐要到九、十点钟才吃,惯例是如城的烧饼,又大又香的那种,一杯浓茶,终年不变。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吃第二顿,蔬菜为主,也不挑食,从不吃到十分饱,只控制在七、八分。照他的说法,古人都是吃二顿的,包括皇上。这我倒没有考证过,也许真的有这回事呢。

从名字上推测,银凤家里头,至少还得有一个叫金凤的女孩子,可惜的是,只猜对了一半。她家里的姐妹,倒是有好几个,只是名字却不是按照,这“金、银”字序排列的,而是照“玉”字辈,按“梅兰竹菊”的顺序排列,依次叫作玉梅、玉兰、玉竹、玉菊。“银凤”的名,算是破例,为什么破例,这个问题,我也不方便问,只有存疑了。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大姑娘,任大队的妇女主任,管着七、八百号妇女,让人有些不解,也有些担忧。这工作怎么做,怎么服众?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了,她不仅把工作做的好好的,而且在大队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叫人不服不行。

原来这姑娘有个特长,编得一手好网儿,勾得一手好衣服,县里网儿厂里头也有人脉。那时候,农村里能搞的副业很少,男人只是做农活,挣工分,弄不到什么钱,反倒是家家户户的妇女们,平日靠织网,勾衣服,挣些零花钱,贴补些家用。那年代常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其实,在南凌,妇不止顶了这半边天。

织网儿 ,在那个年代里,很普遍。有织鱼网的,用的是尼龙线,有粗有细。粗的织成大鱼网,网眼孔径大;细的织成小鱼网,网眼孔径小。也有一种网儿,不知道是不是叫“发网”,是妇女戴在头上,用来兜住后面头发的,线更细,网也小。

一般农村里,中、老年妇女,眼神不怎么好,手也不怎么灵活了,适合织网儿。那些妇女们,动作十分利落,只见梭子上下穿插,一会工夫,就能织上一段呢。虽然加工费不高,闲时多少也能挣点钱。

女孩子们心灵手巧,“勾衣服”是她们的特长。在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邻家有女初长成”中,有过一段描述,就是当时大队里的真实情况,文章中我这样写道:“那年代,国家全靠手工艺品出口换取外汇。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专业设计人员设计出风格不同、各式款式的针织衣裳。先教会各点的技术工,再由他们找些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们去编织,叫放衣服。这些女孩通常心灵手巧,一根勾针飞也似的上下翻动,就能勾出各种花式品种的衣服来。勤快点的女孩一天能挣块把钱,这在当时可是高薪了。”

银凤就属于这样的高手,她不仅在技术上,指导整个大队的妇女,而且还联系组织网源、衣源,接来任务。那时是“僧多粥少”,能够领到单子,是件不容易的事。

当时,国家还没开始搞“计划生育”,妇女主任便少了许多“棘手问题”。至于一些邻里纠纷,女人间为琐事吵架,只要银凤到场,凭她的威望,三言两语,便能劝和了双方。何况她一张小嘴特会说,语速也快,有时候,比大队书记都管用。

后来,我离开了四大队,再后来,我离开了南凌公社。听说她也离开了大队,调到了网儿厂,户口也到了如城。是因为户口进了城,安排到了厂里,还是人进了厂,户口也入了城,这我就不知道了。

只是后来,一直没能碰到过这位干练的妇女主任了,但是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模样,精明能干的形象,一直还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小城还有

很多有趣的故事

敬请期待

作者:朱煌

部分图片:网络

相关阅读>>>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一)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二)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三)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四)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五)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六)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七)

老家如皋丨小城往事(八)

近期精彩速递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相关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