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云和潘金莲什么关系(潘巧云的臭名没有潘金莲的响亮)

《水浒传》中两大偷食打野的浪荡女人,潘金莲相比起潘巧云便是小巫见大巫。潘巧云更加放荡不羁,可是她的名气在潘金莲之后。

潘巧云生于七月初七,七七生人多以"巧"为名,这大概就是潘巧云取名的由因。

央视版《水浒传》中牛莉饰演的潘巧云

潘巧云是屠夫的女儿,曾嫁本府王押司为妻,王押司死后守寡一年有余,又嫁给蓟州两院押狱杨雄。

出生在生意人家,两任丈夫都是公务人员。在那个时代,女人有这样的人生背景算是够优越的了,况且案发时,她还是二婚,还能做出那等事,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梁山好汉之一的杨雄,并非等闲之辈,为何没有镇住夫人?

作者笔下对杨雄的墨染是:

“问事厅前逞手段,行刀利如风。微黄面色细眉浓。人称病关索,好汉是杨雄。”

央视版《水浒传》中的杨雄初见和尚裴如海

面色微黄,又有个病关索的号,给杨雄冠了病号。

裴如海诋毁杨雄也说他只会耍枪弄棒,不懂女人。

潘巧云向裴如海哭诉自己的“委屈”时也透露出一点:

”可怜我的前夫,他倒是知我疼我的人,可是他命太短了。“

央视版《水浒传》里潘巧云向和尚哭诉前夫命短

可见,杨雄除了公务繁忙冷落了潘巧云之外,还不会疼女人。

其实这些并非本质原因。潘巧云的水性杨花从出场就带在身上。作者是这样让她出场的:

”布帘起处,走出那个妇人来。“

而且作者让她生在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那天,就是个漂浮之人。在她初次见石秀和迎接裴如海进门时看男人的那种眼神里,就载满了她的花里胡哨。

央视版《水浒传》中潘巧云看和尚的目光

潘巧云除了我行我素地与裴如海厮混外,在石秀身上也没少费心思。

潘巧云嗅到石秀察觉到她与和尚的私情后,便又使出女人的招儿,给石秀缝补的衣服中夹上一件红衣暗示,又用语言明邀:

“叔叔少了什么尽管跟嫂嫂说,什么也不缺你的。”

潘巧云为堵石秀的嘴,大胆地引诱石秀

在石秀的自言自语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石秀自肚里暗忖:“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疯话,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原来婆娘不是个良人。”

石秀和武松演的是一个角色,忠实于兄长,有道德底线,根本不买嫂嫂的账。倒让嫂嫂反咬一口,让杨雄炒了他的鱿鱼。

潘巧云的挑拨离间,杨雄与石秀翻脸了

裴如海为了得到潘巧云算是煞费心机,又是拜干爹,又是献佛牙,他的行为完全背离了和尚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把老和尚训诫小和尚的话当作耳旁风,最终丢了小命。

果真应了老和尚的话——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也应了裴如海自己的话——死也值了。

裴如海和尚张望潘巧云的卧房

石秀为了解除了兄弟间的误会,本想让杨雄休了潘巧云摘了绿帽子算了。潘巧云却失去了理智,她那句两夜胜两年的话,直接挑断了杨雄绷紧的底线而命丧刀下。

要说潘巧云为什么没有潘金莲的知明度高,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首当其冲的效应。潘金莲率先登场,在次序上抢了惹眼的头衔,首先在观众头脑里留下了第一印象;

二是人物衬托效应。武大郎、武松、西门庆、王干娘的人物衬托作用远远胜于杨雄、石秀和裴如海。

三是环境渲染效应。潘金莲住在闹市街面,所造桃色新闻的爆炸力和传播力,远远超过了潘巧云在家里的封闭环境。

四是她的前夫是病死的,不是她为情而杀死的。

还有一个让观众不解的是,施耐庵为什么要让这种女人总姓潘呢?

有人考究,认为作者撰书前,与潘元绍、潘原明二人不对付,潘姓便成了他笔下的丑角。是否这样谁也不可结论。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