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影评(银河补习班豆瓣6.4)

邓超、俞白眉联合执导的《银河补习班》,长达147分钟,目前点映票房已超7000万。

我知道,要为这部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的电影说话,必然引来质疑,所以我先「自罚三杯」,讲讲此片的缺点。

「第一杯」,这是一部很投机的影片

关注暑期档的观众都知道,相比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九州缥缈录》等大剧扎堆上线,电影市场《八佰》、《少年的你》、《小小的愿望》、《刀背藏身》等片的陆续撤档,使今年暑期档由「国产片保护月」变成了「国产片撤档月」。

那《银河补习班》这样一部涉及经济危机、98年特大洪水等内容的影片,何以享受大规模点映并很可能制霸暑期档的待遇?

因为这部片在情节设计、细节展现、前后呼应等各方面,都堪称现行影视审查制度下的范本

就说最后白宇饰演的宇航员马飞修理飞船的情节,有两处关于「国旗」的设计,乍看,这两处无意,其实经过了精心考量。

一处是指令长在马飞出舱时,对马飞说,「你从国旗一面过去,那边抓手多」,另一处,则是马飞在舱外修理破损处时,身体在舱体的国旗上滚了一遍。

这两处,本质和《战狼2》印在护照上那句「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别无二致,都是在强调祖国的力量——即使你到了外太空,祖国都在你身边,并随时为你提供庇护。

《银河补习班》中,这类设计比比皆是,它将因此收获大批观众。

「第二杯」,这是一部情节被强行推进的影片。

自导自演的邓超,此次的野心不比《一出好戏》的黄渤小,他想在影片中表现教育、父爱、自由、时代进程等众多宏大、深沉的母题,但要将这些主题外化在富有顺畅逻辑的情节中,是一件相当难的事。

所以,《银河补习班》采用的编剧方式是,先设定好众多高光时刻,然后以潦草的逻辑关系,连缀起这些时刻。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98年的洪水戏。

高光时刻在于,少年时代的马飞被困在洪水中,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必须在大撤离的最后时刻,用高音喇叭教育马飞用思考完成自我求生。

这的确是动人的戏,但为了走到这场戏,《银河补习班》在之前设计了什么情节?

马飞马皓文在旅途中因错车而走失,走失同时天降大雨,洪灾到来,马飞被警察牵走,但在大撤离时却被困于洪水中。

这一系列情节都是跳跃与机械的,根本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因果情理。

「第三杯」,这是一部具有极强说教色彩的影片

主要体现在台词上。

它的核心台词,「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没有箭靶子,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呢?」,这本身就是一句典型的心灵鸡汤,而围绕这句台词而存在的其它对白,同样具有强烈的鸡汤色彩。

「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应该遍布在每一天」,「能不能进年级前十,我根本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的脑袋在睡觉,还是在思考」……诸如此类。

我们知道,鸡汤的存在,其实很难根本上改变人的一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鸡汤仅仅是在他们失意时,给予一种暂时的语言刺激与情感安慰。

所以,《银河补习班》如此强调心灵鸡汤的能量,其实对观众具有某种程度的欺骗性。

甚至片名本身,都带有鸡汤属性。

「三杯」罚完,接下来我要讲讲这部片子为什么打动我。

原因很简单,两点。

其一,这是一部具有强烈创作自觉性的电影。

什么是创作自觉性?

即在剧本和镜头的设计上,拥有一种基于艺术自觉的表现欲和创造欲。

这里特别提一下,很多观众误将《银河补习班》判断为艺术片,其实它不是,它是一部纯正的、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片,片方之所以有胆识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点映,大概就因为这部影片拥有更靠近艺术品格的情感与主题,但这并不能改变它纯商业片的本质。

(其实《影》、《我不是药神》等电影都应归类为商业片,近几年国产片中最纯的艺术片,应是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

目前的大部分国产电影,并没有真正的创作自觉性,即在那些电影中,看不到它们的情节、镜头如何精准、高效地为明确的主题服务。

但《银河补习班》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从某种程度体现出导演邓超的创作才华,尽管目前这种才华还是浮浅而外放的,简单说,就是痕迹重。

我们来看一系列例子。

从调色可以看出,片子走的是年代风,但如果我们仅仅只看到调色,或听到田震《好大一棵树》、刘欢《弯弯的月亮》、张国荣《当年情》等怀旧金曲,对于理解邓超的「怀旧创作」还远远不够。

他还拍了一些更怀旧的画面。

比如马皓文在九十年代人才市场找工作时,马飞无聊蹲在地上,我们看到镜头齐平马飞的视线,拍摄在马飞眼中经过的裤腿与鞋子,破烂翻卷的布,沾满污泥的鞋,有意的慢镜头将世纪末的民生呈现在我们眼前。

又比如旁白正在讲亚洲金融危机,画面却是从马皓文身上抽出的血在扭曲、流动,从而以一个相当简洁、干净的画面,寓意了极为复杂的经济背景。

由此,我们又可以引申去看《银河补习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所有电影导演都梦寐以求的表达方式,即以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勾连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世界,从而达到小人物与大时代的融合。

张艺谋《活着》、赛尔乔·莱昂内《美国往事》、陈可辛《甜蜜蜜》等,都是经典例子。

邓超诚然没有达到如上导演的高度,但他依然在尝试去实现这种野心。

92亚洲杯、97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98特大洪水、张国荣逝世、霍金逝世等,都在影片情节的勾连之中,尽管这种勾连显得野蛮、明显。

再看一些镜头处理上的细节。

少年马飞考试完,马皓文和马飞的母亲都站在校门外,等待马飞交待考试感受,马飞比了个OK手势,我们看不清他这个手势面向父亲还是母亲,但此时,镜头虚焦了近处的母亲,而突出了远处的父亲。

一虚一实,马飞的情感面向,借这样一个镜头得到了明确表现。

影片前后有两个镜头,意图也相当明显,而且观众也能轻易get到——

前面的镜头,年幼的马飞在夜晚的阳台朝天空摇动手电光,任素汐饰演的母亲馨予静静靠在半开的门上。

后面的镜头,年老的马皓文同样在夜晚的阳台朝天空摇动手电光,时为其妻的高老师也静静靠在半开的门上。

等待、呼唤、归家,这两个呼应的场景,所表达的意涵非常明确。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第二个场景中,为什么高老师一定得像当年馨予一样靠在门上?要知道,她之前明明在睡觉。

因为,邓超要追求一种绝对的对称之美

这种对称,无疑会破坏这两个情节的自然状态,但在邓超这里,创作自觉完全压制住了状态的自然,这种压制,甚至延续到结尾那句令我们将眼泪硬生生噎回去的尬聊台词,「这个魔术,能再变一次吗」。

其实,这种处处呼应的情节创作,使影片的自觉性有点走火入魔,但对于一向忽视自觉性的国产片,还是值得鼓励之。

至于马皓文的手电光被扩展为马飞在生死关头看见的强烈日光,以表达地球意义上更高概念的回家之情,以及教导主任在摔掉马飞玩具飞机时,学生刚好在齐声朗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设计感十足的情节,《银河补习班》中俯拾即是。

这些,都是邓超外放的野心。

再说其二,影片的理念。

这个理念很动人: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以应试教育的框架去束缚他们

影片为实施这一理念,几乎抛弃了对故事逻辑的研究。

怎么说?

其实很多观众都看出来了,也提出了掷地有声的质疑——

马飞白天游山玩水,只靠夜间补一补课,居然从年级垫底涨到年级第65?

马皓文有时间带马飞游山玩水,为什么不去找份赚钱养家的工作?

宇航员选拔有严苛的标准,有马皓文这种出过重大工程事故的父亲,马飞居然能顺利当选?

总之,《银河补习班》的故事逻辑遍布漏洞,更谈不上精准。

这些漏洞,使影片提倡的理念与它最终呈现的效果,产生一种撕裂感。

而这种撕裂感的起因,其实完全可以对应到现实中,即:如果现行的应试教育人才考核与选拔方式、标准,不做根本性、政策性、规模性改变,那么,大规模宣传、推广、施行片中令人神往的素质教育,是根本不现实,甚至会令教育状况更糟的。

所以,很多为人父母的观众或许会感动,为人子女的观众也会向往,但出了电影院,双方都不会去改变任何事。

由于邓超未如此考虑现实状况,所以《银河补习班》中的种种内蕴,注定便是空中楼阁。

但是注意,我要转折了——

这种理念诚然不具备现实基础,然而,提出来总比谁也不提好。

就像科幻片,电影创作者在片中完成自己超前当下世界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将在某种程度引领当下世界的前行。

教育同样如此。

我们说邓超的这次新教育虚、假、缺乏基于现实的必要逻辑,但它是一种可能,有了可能,才可能有实现之日。

如上种种,我们基本可以明白,如同当年的《无问西东》,《银河补习班》是一部因面临两极分化评价而倍显复杂的作品,我们可以喜欢它,也可以厌恶它,我们的喜欢与厌恶,都将增加它的解读空间,使它离现实的距离更近一步。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