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怀太子墓壁画被移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章怀太子墓壁画)

前室西壁南铺 观鸟捕蝉图

章怀太子李贤(654-684年),唐高宗第六子,武则天所生。字明允,655年封潞王,656年迁授岐州刺史。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661年,徙封沛王,加右卫大将军。672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如故。675年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寻令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高宗曾亲敕褒赐太子。此外,太子还招集了一些大臣和文儒,对《后汉书》进行注释。从史料中可见,章怀太子的政治才能和文史学识均得到当时朝野的一致认可。当时正谏大明明崇俨以鬼神之术为武后所信,因散布对太子不利的言论,遭太子厌恶。后明崇俨被盗所杀,武后怀疑是太子所为,派人查办,于太子东宫马坊搜出皂甲百领。《新唐书》载:“帝素爱贤,薄其罪。后曰:‘贤怀逆,大义灭亲,不可赦’,乃废为庶人”,683年,徙贤于巴州。684年,武后登位,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逼令太子自杀,年三十一,武后追封贤为雍王。705年,中宗追赠司徒,派使臣迎太子丧柩,以雍王身份陪葬于乾陵。711年,睿宗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

前室北壁西侧 侍女图

章怀太子墓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乡杨家窪村,1971年由原陕西省博物馆和乾县文教局联合对章怀太子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壁画50多组,墓道东壁由南而北依次为青龙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仪卫图,西壁依次绘白虎图、马球图、客使图、仪卫图。第一过洞东西两壁各画一廊式木建筑,为三开间,其中各有一人,或坐或立,应为值侍官史。第二过洞东西两壁画7杆列戟图,第三、第四过洞东西两壁以及前甬道的东西两壁各绘一系列宫女和内侍图。前室四壁上端用赭红画影作木结构建筑,将壁画分为二开间,内各绘一组宫女休闲图,南北壁拱券门两侧各绘宫女和侏儒像。前室穹窿顶画日、月、星辰,后甬道东西两壁各依次画一系列宫女和内侍。后室四角画红色角柱,四壁上端绘影作木结构建筑,壁面二开间,内绘宫女游憩图,后室穹窿顶绘天象图,顶部的月亮和部分星辰贴金。

前室北壁西侧 侍女图

章怀太子墓内壁画多保存较为完好,绘画布局清晰明确,完全体现出盛唐时代一流的绘画水平,场面宏大的狩猎出行图和马球图,线条、行笔严谨洗练,画面布局疏密有致,众多内容之间相互呼应,静动结合。人物、马匹、山石、树林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清晰明了,自然协调。着色以晕染为主,色彩丰富,富有深浅浓淡之变,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完美地表现出恢宏而张扬的艺术感染力。而在后庭的宫女图的绘制上,一改墓道中大肆渲染的男性恣意的阳刚之气,力求表现一种脂粉浓厚的宫廷生活色彩。画面中的宫女人物一改前期宫女图肃穆恭敬的主题氛围,多以动态的形象出现,身形多样,随意轻松,嬉戏、游玩的内容渲染出闲散、悠然、恬淡的宫廷女性生活节奏,这种带有娱乐休闲性主题的人物画组合在盛唐及其之后的墓葬壁画中频繁出现。在宫女造型上,与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墓中宫女造型有明显不同,身材不再修长婀娜,富有韵律感 ,而变为头部略大,身姿丰腴,神情慵懒的形象,这一特点成为盛唐时墓室壁画宫女的主流形象,章怀太子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壁画,既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杰作,也是研究唐代美术、服饰、图案、音乐、舞蹈等的珍贵资料。

1-1客使图

1-1客使图

墓道东壁

东壁的客使图上前面三位描绘的是唐朝的官员。头戴平巾帻,外加笼冠,身着绛纱单衣、白裙襦,前系绶,后曳纷,足着歧头履,手执笏。孙机先生认为此三人的身份应是太子左春坊的庶子或中允等人。后面三位从装束可以看出是远方的客人,紧跟着唐朝的官员,姿态和表情露出些许紧张,表现出探询的意思,其中一人秃顶、卷发、深目高鼻,身着翻领紫袍,束带,穿黑靴。有学者推测他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他左边的人,为东亚人装束,身穿宽袖大袍,头戴羽毛冠,冠上涂朱,有带系于颌下,推测是来自新罗的使节。最后一人,头戴皮帽,身着圆领大氅,皮裤皮靴,一般认为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唐代长安城内设有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国使节。这幅场景正是描绘外国使节会见太子前由唐朝官员引导进入的一刻。

1-2领队及仪卫图

1-3领队及仪卫图

1-2、1-3领队及仪卫图

墓道东壁

墓道东西壁客使图之后,第一过洞廊柱建筑之前,是一组仪卫图。东西壁各绘出仪仗队十人。前首站一人(1-2),头带幞头,身着深青色翻领窄袖袍服,腰系黑革带,右侧挂一鞶囊,足蹬靴,双手拄一长剑。他身后九名卫士分为三组(1-3),每组三人,装束一致。头戴幞头,束红色抹额。着圆领黄色长袍,腰间佩带胡䘵(箭筒),弓囊和长剑。其中三人举着旗帜。

1-4捧物宫女图

1-5捧物宫女图

1-4、1-5捧物宫女图

前甬道东壁

前甬道东壁有一组为手捧各种物品的宫女图,总共有六位人物,揭取时将其分割成了两幅,其中一位宫女手中捧着一只竹或藤编的方形篮子,篮中衬着布,布上放着一些螺丝状的食物,其身后紧跟着的宫女中有三位手中均捧着类似盆景的东西。孟晖在其《潘金莲的发型》一书中认为,这些看似盆景的物品应是唐人爱吃的一种叫“酥山”的食物,类似于现在我们所吃的奶油糕点。

1-6内侍图

1-7内侍图

1-6、1-7内侍图

第三过洞西、东壁

共有过洞四个,其中第三过洞最长,达3.4米,在第三过洞东西壁,对称地绘制出一组内侍图。男侍均面部瘦削、颧骨突出,无胡须,应该是宦官。章怀太子墓从第三过洞至墓室,所绘壁画亦多为宦官、宫女,表现的就是内宫生活,图中宦官应归属于太子内坊。太子内坊唐初属东宫官属,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隶内侍省。《旧唐书》载“太子内坊;皆宦者为司局……”这些人掌管着太子东宫门户之禁令,以及宫人廪赐与出入、引导主客之宾序,还有太子出行时所用伞舆及牛马的管理。

1-8提罐宫女图

1-8提罐宫女图

前甬道东壁

图中两位宫女均穿绿色窄袖短襦、米黄色长裙,肩披绿色或红色帔帛,正一前一后向主人所在墓室走去。前行者右手提一罐,回眸顾望,后者双臂交緾于腹前,表情略有迟疑。《唐六典》载唐代宫官尚食局,专掌供膳馐品斋之数,下设司膳、司醢、司药、司饎四司。其中司药二人,正六品,掌医方药物之事,另有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两位宫女很可能应是典药或掌药之类的女官。

1-9宫女内侍图

1-9宫女内侍图

甬道东壁

图中宫女一梳高髻,双手挽帔帛交于胸前,一穿翻领胡服,双手捧长方形器具,可能是装有账簿或文籍一类的匣盒,旁立内侍躬腰屈身,双手执檛,面朝墓室外。唐代大型墓葬,从前甬道开始,表示进入了内宫,此画中执檛内侍位于内宫门前,手中的檛在这里显然已具有了仪仗的意义。这应该是唐代檛用于仪仗最早的形象资料。《旧唐书》载太子内坊“……典直四人,正九品下……典直主仪式……”这位手持檛的宦官应是典直官。

1-10宫女内侍图

1-10宫女内侍图

前甬道东壁

图中内侍头戴幞头,身穿白色圆领袍衫,侧身向外,双手执笏板,目光前视,肃然正立,似正在等候来宾。《旧唐书》载:太子内坊中有坊事及导客舍人六人,其“掌序导宾客”,而这位内侍,也许是负责导序宾客的舍人。宫女亦侧首向外,似乎正与这位男侍一起在等候什么人。

1-11宫女与侏儒图

1-11宫女与侏儒图

前室南壁东侧

此图中出现了矮小的侏儒形象。侏儒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至汉代更是宫廷贵族取乐的对象。唐代宫廷里的侏儒主要来源于本土和外域的进贡,如当时湖南省南部的道州城就以连年进贡矮人而著称,而从国外进贡来的侏儒在唐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这些进入宫中的矮人多作为舞者、乐师和艺者,主要娱乐上流贵族的生活。

1-12宫女图

1-12宫女图

前甬道西壁

图中两位宫女均梳高髻,着窄袖小襦、披黄色帔帛,下穿淡褐长裙,足蹬高头履。左边宫女手捧一鸭嘴口、细颈、鼓腹的胡瓶,右边宫女怀中抱一布囊,回身望向抱胡瓶的宫女,似在与之进行交流。两宫女之间以小山石和一株鸡冠花相隔。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中多见与此相似的表现形式,将人物放置于户外自然景观的山石与花鸟树木之间,人物姿态富有变化,显得自由舒展。

1-13殿堂侍卫图

1-14殿堂侍卫图

1-13、1-14殿堂侍卫图

第四过洞东、西壁

在章怀太子墓第四过洞的东西两壁,绘有两组内容相同的殿堂侍卫图。据《唐六典》卷二十四《左右卫》记载:“凡宿卫内廊阁门外,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二曰亲仗,三曰勳仗,四曰翊仗,五曰散手仗,皆坐于东、西廊下。若御坐正殿,则立于两阶之次。在正门之内,则以挟门队坐于东、西厢。”因此,跽坐在殿廊内的官员,应是左右卫下五府的殿堂卫士或殿值官。

1-15男侍图

1-16男侍图

1-17男侍图

1-18男侍图

1-19男侍图

1-20男侍图

1-15、1-16、1-17、1-18、1-19、1-20男侍图

甬道

在前后甬道东壁西壁,绘制有多个单幅的神情各异、动作不同的男侍,形象均为宦官,加之墓道过洞中出现的一组内侍图,形成了较庞大的宦官群体形象,这种情况在其他唐墓中并不多见。唐代管理宦官的内侍省沿袭隋制,至武则天称制时,宦官人数剧增。中宗神龙年间,三大内及东都的宦官已达到3000人之多,这成为玄宗时宦官擅权的前奏。而章怀太子的陵墓也正是于神龙初年(705年),遣使迎丧,陪葬于乾陵,墓中壁画于景云二年(711年)其被追谥“章怀太子”后以太子身份重新予以绘制。有了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其墓中为何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宦官形象。

1-21男侍头像图

1-22男侍头像图

1-21、1-22男侍头像图

甬道

这两幅半身男侍像,皆头戴幞头,身着圆领上衣,人物面部先用黑墨线勾勒出轮廓,以短线绘出下弯的眉毛,双眼平视,嘴角下撇,人物表情给人一种愁苦的感觉。

1-23狩猎出行图

1-24狩猎出行图

1-25狩猎出行图

1-26狩猎出行图

1-23、1-24、1-25、1-26 狩猎出行图

墓道东壁

狩猎出行图长达8.9米、高1-2米。现有人物46个,最前方4名骑士是前导,在一执旗武士的后面是数十名骑士,簇拥着最前面的一人。此人是一位身着青衣、体态雍容的男子,骑一匹高大的黑鬃白马。从整幅画面的布局和气氛推断,描绘的应是墓主人李贤。其余人物或穿翻领胡服,或穿圆领袍衫,黑色的幞头上系有红色的抹头,随身携带胡䘵、豹韔。有的怀抱猎犬,有的臂架鹰、鹞,有的马尻上蹲坐着猎豹和猞猁,形象地再现了唐代皇室贵族外出狩猎的真实场景,在部分画面上还可见最初起稿线的痕迹。

1-27马球图

1-28马球图

1-29马球图

1-30马球图

1-31马球图

1-27、1-28、1-29、1-30、1-31马球图

墓道西壁

在墓道与东壁出行图对应的西壁,描绘的是一幅场面恢宏的马球图,因画面巨大,揭取时将其分割成了五块。画面绘有二十多骑,以起伏的青绿山坡为背景,打球者均穿各色窄袖袍,黑靴,姿态各异,纵缰奔驰于画面之中。整个布局疏密有致,动静相衬,运笔细腻洒脱,显示出画师对巨幅画面空间上的掌控能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马球源自波斯,后经西域传入中国。当时在唐皇帝的倡导下,马球运动很快得以盛行,历经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逐渐退出中国的竞技舞台。马球运动在唐代之所以受人们喜爱,除它是一项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外,还因为它是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运动。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