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是不是大相国寺(光禄寺等寺不是庙)

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一级的政府架构始于秦代,然后就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两汉是一种形式,隋唐是一种形式,两宋是一种形式。明清是一种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大体相仿,其中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和十二卫(唐代)基本上一直延续到清代,三省后来被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取代。但其中的九寺却始终存在,那九寺是哪九寺?具体是做什么的?

寺”最早在《汉书》中就已经指明——“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寺”的含义最早在汉语中就有“朝廷”之意。广义上而言,朝廷设置的官署府衙,都叫“寺”,寺就等同于国家机构。如果按照今天的级别就是副部级国家机构。秦汉时期,中央级别机构实施“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是宰相(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他他们的处所称为“府”,九卿实际上就是六部的前身,他们的衙门称为“寺”,三公是决策机构,九寺则分管具体事务,属于执行机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委。

唐代是“寺”最多的一朝,所谓五府六部九卿四相。这“九寺”,分别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这九寺级别低于“六部”,属于副部级国家机构,基本上是三,四品官。负责国家具体事务。宋代沿用了唐代的九寺之职,明清两代将,“九寺”缩编成五寺,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五寺”,这里面除了大理寺还是“九卿”级别的国家级机构之外。其他四寺基本成为皇家内部服务机构、现在就来仔细说说。

自唐代以后九寺之首就是大理寺,用现在的话说,大理寺就是最高法院、商周时期,中央司法官之名为大理,秦汉时期,是廷尉的职能是掌管天下刑狱之事。直到南北朝北齐时期,廷尉的官职改称为大理寺,使得大理寺正式成为中央司法机关,位列“九卿”之首。论职权不如刑部。因为刑罚之事由刑部处理,大理寺成为执行机构。

隋唐开始执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成为中央机关,而六部之一的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并称唐代司法“三法司”。后世所谓的“三堂会审”就是由此而来。属于国家最高司法机构。大理寺最高长官是大理寺正卿(三品),职责是审理和判定案件,随后报请刑部复核。必要的时候,大理寺常与刑部和御史台,一起审理复杂疑难案件。大理寺正卿与刑部尚书和御史台大夫职责各有不同。大理寺主管审案,但最终司法权由皇帝。随着时间推移,大理寺在明清两代的作用越来越低。

大理寺如果排第一,太常寺肯定排第二。太常寺的职责是执掌祭祀,礼乐和皇家陵寝的。封建时代国家祭祀是国家大事,而礼乐教化更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而太常寺就是管理王朝礼乐、祭祖慰天的最高机关。太常卿掌管礼乐、社稷等事务,品级也是正三品,太乐署、鼓吹署(皇家音乐演奏队)、太医院都归太常寺管理。

鸿胪寺也是九寺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执掌各国朝贡交往,各国朝贡的国家使节到天朝以后,接待,交往,招待使节,和见皇帝,都是鸿胪寺的事情,“鸿胪”代表着传达信息,指代的便是对外交往。秦朝时期设置典客负责对外交往事宜,直到隋朝,鸿胪寺制度才正式建立起来。品级为从三品。编制为255人。

再说说光禄寺,光禄寺和太常寺职能差不多,但主要负责皇室膳食、说白了就是在总厨师长,总管皇室的酒食用膳,统领太官、珍馐、酿酝、掌醢四个官署,(包括酒库、内酒坊、御厨、太官物料库、翰林司、牛羊司、牛羊供应所、酒醋库)、相当于皇家后勤机构。兼管皇家的祭祀和朝会之事,品级也是从三品。光禄寺一般设有、正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二人、主簿二人。每到皇帝要举办大型朝会时,光禄寺负责准备酒宴和场地,太常寺准备礼乐。共同负责皇家事务。简单地说,太常寺管礼乐,光禄寺管饮食。

九寺之一的太仆寺,就是管理全国的马匹。封建时候马匹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也就是马政,执掌马匹的储备与皇室成员的交通出行。负责掌管全国的养马业,以及皇室的舆马车驾。太仆寺品级为从三品,皇帝要出行用车,只需要知会太仆寺一声,太仆寺卿就会把车马准备好。

至于说宗正寺、司农寺、太府寺和卫尉寺,后来就是明清的宗人府,有的并入户部,有的被废除或改建成銮仪卫,都没有沿袭下去。这些机构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也历史舞台。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