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立秋时间(趣说江苏立秋民俗)

今天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立秋”,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虽然天气依然很热,却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农民将迎来丰收季节。 今年的立秋紧跟着“七夕”之后,同样也有着丰富的民俗。在古人的观念中,“立秋”这一天是酷热还是凉爽有着强烈的预示作用,人们还形象地将立秋后的秋天界定为“公秋”或“母秋”。

先来说说立秋的民俗。和前一天的七夕相比,立秋的民俗简单粗暴,主要就是:一个字——吃,两个字——啃秋,三个字——吃西瓜。 《江苏省志·民俗志》说,立秋日前后,江苏各地都要吃西瓜,称为“啃秋”。南京人“啃秋”在立秋的前一天,也就是今年的七夕节。民国《首都志》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南京人吃西瓜还有很多俏皮话,比如“从瓜州吃到青州,又从青州吃到通州”,就是说把切开西瓜,从上面吃起,一直吃到瓜皮通了为止。可以想见,这样的“啃秋”多么酣畅淋漓。立秋吃西瓜还被古人赋予了期许,他们相信,多吃西瓜多“啃秋”,秋天就可以不生痱子,保证身体健康。

记录清代苏州民俗的《清嘉录》写苏州人立秋吃瓜颇为生动:“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有等乡人,小艇载瓜,往来于河港叫卖者,俗呼‘叫浜瓜’。” 此书还列举出荐福瓜、寺前瓜、金子瓜、徐家青等清代苏州著名西瓜品种。

《江苏省志·民俗志》载,过去的立秋日,常州人习惯将西瓜和烧酒同食,无锡人以水吞服赤豆七粒,都认为这么吃可以“放疟疾”。 立秋日,常州有拜祭刘猛将军的习俗。刘猛是保护农田免遭虫害的神,传说中他的原型很多,一说是南宋的抗金将领刘錡,一说是元末指挥使刘承忠,立秋日祭拜民俗,反映了农耕社会里人们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期盼。 还有一些民俗已经消失,宋代人有“立秋戴楸叶”的习俗,“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花样戴之”。“楸叶”谐音“秋叶”,宋人在头上戴楸叶,是为了“应节序”。

立秋代表着秋天的到来,此时天气依然很热,依然在“三伏”之中。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按照古代历法,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前后共十天。出了三伏,最热的时间段才算结束。不过,这后面还有只“秋老虎”等着呢! 过去流传的《十二月花名节气歌》唱到:“七月芝麻花儿开,开花结籽节节高。交过立秋迎处暑,秋老虎儿逞霸道”。南京民间有俗语“秋后十八盆”,说的是“立秋”后,要用澡盆洗十八次澡,天气才会转凉。另一种说法是,“十八盆”指的是下十八次雨,天气才会凉爽,可见“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不会短。

旧时的南京人们高度关注“立秋”这天的天气,总结出很多俗语,比如“立秋东风昼夜晴”、“立秋三场雨,遍地出黄金”、“早上秋,凉飕飕;中午秋,热煞泥鳅;晚上秋,痱子愁”、“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交秋十天分早晚”、“秋前雨水少,秋后烂稻草”。道出立秋天气与此后天气冷热晴雨变化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南京民间还有“公秋”、“母秋”的说法,凉爽的秋天即公秋,酷热的秋天是母秋。为什么如此区分?可能是因为雌性老虎往往比雄性老虎更凶猛,因此把酷热难耐的秋天称为“母秋”,不太热的秋天称为“公秋”。

秋天是公还是母如何判断,这头秋老虎到底“厉不厉害”,历来众说纷纭,有通过“单双日”立秋和“昼夜”立秋的不同判断方法。 江南“土俗以立秋之朝夜占寒燠”,江南民谚说“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也就是说,立秋的具体天文时刻在早晨,这个秋天就会“凉飕飕”;立秋的具体天文时刻在晚上,这个秋天就“酷热难当”。 今年的立秋时刻是在8月8日3时13分,希望这个秋天是头不那么厉害的公老虎。

立秋之前往往下雨,《清嘉录》里:“立秋前数日,罗云复叠,细雨帘织,金风欲来,炎景将褪,似乎有新凉之意思,谚云:预先十日作秋天”。《吴郡岁华纪丽》也有相关描述:“立秋前数日,必有微云细雨,乍阴乍晴,密点廉纤,轻飒飘忽,俗谓之秋风盲雨。于时玉露晨流,炎暑将退,渐有新秋凉意,俗谓之‘预先十日作秋天’。” 李福《偶得吴谚成诗》生动写出立秋前天气凉爽的情景:“梧桐满院绿荫连,引得新凉到枕边。细雨斜风几番过,预先十日作秋天”。 不过,以今年的天气看,秋天并没有“提前登场”。

旧日,江南民间还特别忌讳立秋日打雷,认为“立秋日雷鸣,主稻秀不实”,江南民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秋毂碌,收枇谷”,“毂碌”是打雷的声音,“秕谷”则是指谷粒不饱满。农人希望立秋日天气晴好,有“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的谚语。 当然,这些说法都有迷信成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农业实践经验,表达着先民们对秋来丰收的期盼。 交汇点记者 于锋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