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搜
关羽出兵北伐决定正确吗(关羽大义归天在哪一天)
“关羽大义归天在哪一天?”一直是很多关公信仰者关心的话题。但历史以来,对于此话题的专门研究较少,一是“为尊者讳”,关羽生前正直忠义,义勇无敌,死后成神入圣,朝廷褒封不断,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庙祀无垠,九州无处不焚香。所以这类话题往往谈之较少。
二是史书语焉不详。研究关羽传记最主要的参考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三国志·后主传》中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使得关羽传记行文较为简略,虽有裴松之的注解,依然难窥全貌,遗珠之憾在所难免。只有考之其余传记史籍,综合推演,不足之处,留后补全。
案《三国志·吴主传》:“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关羽被害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史书已有定论。然关羽被害于十二月上旬?中旬?还是下旬?史书没有明文记载,如果先考证出关羽遇害于上中下旬,抽丝剥茧,对于考证关羽大义归天的日期才能更进一步。
先从关羽北伐襄樊说起。
北伐襄樊是关羽人生之中最为辉煌的巅峰时刻,史书称之“威震华夏”。襄樊之战,是东汉末年最后的一场大战,其参与人数、名将之多,战争节奏、变化之快,敌我态势、人性险恶之复杂,对魏蜀吴格局影响之沉重、深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关羽北伐襄樊初期,一路奏凯,围樊城、困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当时的国都,汉献帝所在的许昌周边、许昌以南的武装力量都纷纷起义,遥受关羽印信,与关羽荆州军遥相呼应,互为支援。
关羽直抵许、洛,兴复汉室的希望,已克日奏功。元代大儒郝经《重建庙记》云:“独昭烈帝始终守一仁,武安王始终守一义,尽心复汉,无心代汉。汉统卒,归之袁氏徒为僭伪,曹氏徒为篡窃,孙氏徒为偏霸,竟不能以有汉。初,王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帝为友,约为兄弟,死生一之。及昭烈取益州,留王镇荆州,独当一面,犄角蹙操。昭烈取汉中,王威镇许、洛,几复汉矣。不幸而操、权合谋以图王,王死而曹氏篡。昭烈与飞出师伐权以诛仇,飞死而帝崩。始则王与飞以死事昭烈,终则昭烈与飞以死报王。呜呼!仁之至,义之尽也。”
北宋末成书的《百战奇略·第三卷·交战》云:“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
唐代赵蕤《反经·格形》云:“初,关羽围樊襄阳,曹操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三国志·关羽传》云:“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三国志·满宠传》云:“满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关羽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态势,围点打援,乘势而进,步步为营,扩大战果,目的不是为了一城一地,而是为了天下义士连成一片,共讨曹操篡逆,兴复汉室天下。
早在北伐襄樊前的两年间,关羽已在秘密筹备,联合许昌内的忠心汉室的官员,以期里应外合,解救汉献帝之困境。《三国志·武帝纪》云:“二十三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攻许,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必与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讨斩之。”其中所引《三辅决录注》:“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邺,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魏王操使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中事。太医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南阳宛城守将侯音据城反叛,与关羽连和。宛城是南阳盆地腹心,南阳郡的治所,史称“水通荆襄,陆通汝洛”,离许昌不到200公里,是许昌的战略屏障。
建安二年正月,曹操率军讨伐张绣,张绣率部投降。曹操纳张绣族叔张济遗孀邹夫人为姬妾,又拉拢张绣部下胡车儿。张绣在谋士贾诩建议下,突然反叛,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虽然逃脱,但典韦、长子曹昂和曹操的侄子曹安民一并战死,成为曹操一生的痛点。
当曹操得知宛城侯音反叛消息后,立即命屯驻在樊城的曹仁出兵围困宛城,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斩侯音、屠宛城,侯音之乱遂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三国志·魏书·曹仁传》云:“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曹瞒传》记载: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戳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子卿因夜逾城亡出,遂与太守收馀民围音,会曹仁军至,共灭之。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云:“南阳吏民苦繇役,冬,十月,宛守将侯音反。南阳太守东里衮与功曹应余迸窜得出;音遣骑追之,飞矢交流,余以身蔽衮,被七创而死,音骑执衮以归。时征南将军曹仁屯樊以镇荆州,魏王操命仁还讨音。”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派陆浑长张固征招壮丁,百姓惶俱,孙狼等乘机发动起义,杀县主簿,攻破县城,张固带着十几个官吏逃得胡昭住所。孙狼便带领造反的乡民南下投奔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印信,给其兵器,令其回到陆浑,扰乱曹操在洛阳许昌的统治。孙狼回到陆浑南边长乐亭时,订立誓约:“胡昭是贤士,不能回去找胡昭的麻烦!”
《三国志·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云:“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三国志·关羽传》云:“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三国志·满宠传》云:“满宠曰:‘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羽又遣别将围将军吕常于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皆降于羽。”
梁在今河南省睢阳县,治所在商丘古城。郏县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距离洛阳五十公里。洪河,淮河支流,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许昌以南,许昌周边,不满曹操统治的起义军,与关羽荆州军遥相呼应,互为支援。关羽以正义之师伐罪曹操,声势浩大,群情激奋,收复许昌洛阳,兴复汉室,也只是数月之间的事情。
建安二十四年九月,曹操的统治中心邺城发生魏讽谋反事件,在其后院放了一把大火。
《世语》曰:“(魏)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钟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曰:“初,沛国魏讽有惑众才,倾动鄴都,魏相国钟繇辟以为西曹掾。荥阳任览,与讽友善。同郡郑袤,泰之子也,每谓览曰:“讽奸雄,终必为乱。”九月,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鄴;未及期,祎惧而告之。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坐免官。”
与魏讽同谋反叛曹操的,都是些什么人:王粲二子,刘廙之弟刘伟,张绣之子张泉,荆州名士宋忠之子。王粲曾于荆州依附刘表;刘廙曾被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张绣曾经依附刘表;宋忠也是荆州名士,尹默曾经随他游学。
这些与荆州关系密切的人士,在关羽北伐襄樊,围樊城、困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时,共同谋划在魏国都城邺城起事,目的正是为了呼应关羽,与之里应外合,动摇曹操统治根本。
关羽兴复汉室的千秋功业,已是尽在眼前。而致使关羽北伐襄樊,兴复汉室的大业功败垂成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孙权吕蒙偷袭荆州,糜芳士仁献关投降,致使汉室江山易手,次年即为曹丕篡位,汉朝至此结束,这不仅是关羽一人之憾事,也是汉民族之憾事!
南宋大儒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六·历代三》云:“学者皆知曹氏为汉贼,而不知孙权之为汉贼也。若孙权有意兴复汉室,自当与先主协力并谋,同正曹氏之罪。如何先主才整顿得起时,便与坏倒!如袭取关羽之类是也。权自知与操同是窃据汉土之人。若先主事成,必灭曹氏,且复灭吴矣。权之奸谋,盖不可掩。平时所与先主交通,姑为自全计尔。”
明代大儒方孝儒《关王庙碑》云:“(关羽)左右昭烈,誓复汉室,此其忠义之气,固足以服天下,而岂一世之雄哉?使侯不死,与孔明戮力,孔明治内,侯治其外,汉贼可诛,孙氏可虏,而高祖之天下可复矣。然则侯之存,岂惟蜀人赖之,海内实赖之。无成而卒,非惟蜀人痛之,凡当为汉民者,皆宜为之悼惜也。感之深思之久,事其在天之神,以致尊慕之心而不废,岂非出于天理民彝之正也哉?”
明代状元钱福《义勇武安王庙碑》云:“呜呼,王之系于汉,非小小也。是时操之贼,有白之者,而权之为贼,未白也。自王首辱骂其使,不与为婚,使人知权之当摈,及权贼王附操,而后其为汉贼者,始不得逃乎天下万世之公议。然操尚知留王以倾权,而权不能留王以支操,非惟智不操若,而得罪于汉室亦大矣。故权之为贼,自王白之也。”
孙权背盟失信,偷袭荆州,是北伐襄樊,战局急转而下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致使关羽北伐襄樊失败,大义归天的主要罪魁祸首。
《三国志·蒋济传》:“司马宣王(司马懿)及(蒋)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
《三国志·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晋书·帝纪第一·宣帝》:“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
南朝宋时,裴松之受命刊校史籍时,对孙权破坏孙刘联盟,偷袭关羽,失信天下,曾发出肺腑之言:“臣松之云:以为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瑾传》)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让关羽势力做大发展,且孙权早有攻取荆州之心,看到关羽北伐襄樊,连连告捷,威名远播,兴复汉室之功指日可待,于是联结曹操,自请称臣,派吕蒙偷袭荆州。
在关羽北伐襄樊,围困樊城时,吕蒙向孙权献计图谋偷袭荆州,此时为秋七月,在擒于禁,取湘关米之前。
《三国志·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
孙权吕蒙为减缓关羽戒备之心,一面令吕蒙托病,年轻陆逊代其职位,卑辞屈下,一面主动要求协助关羽北伐襄樊,却又迟缓懈怠,受到关羽斥责,孙权口蜜腹剑,亲自作书道歉,许诺自己亲自带兵前往相助。
《典略》云:“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裴松之对此颇为不满:“臣松之以为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故权之袭羽,潜师密发。按吕蒙传云:‘伏精兵於舳舻之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权,权必不语羽当往也。若许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
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的正式发兵时间,是在关羽解送于禁七军三万人往江陵,取湘关米之后。即八月之后。“擅取湘关米”只是孙权吕蒙为背盟偷袭寻找的借口。
《三国志·武帝纪》:“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孙权派遣吕蒙白衣渡江,袭取公安,士仁投降,在十月及闰十月初。徐晃、曹仁战局反转、转危为安,正是因为得知孙权偷袭,开始战略性撤退,此时正是闰十月上旬。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冬,十月,魏王操至洛阳。”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孙权为牋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及乞不漏,令羽有备。操问群臣,群臣咸言宜密之。董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敝。祕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不能去。”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魏王操自洛阳南救曹仁,(桓)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按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操善其言,乃驻军摩陂,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关羽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羽围堑鹿角十重,追羽,与俱入围中,破之,傅方、胡脩皆死,羽遂撤围退,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关羽遣兵屯偃城,晃既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羽兵烧屯走。晃得偃城,连营稍前。操使赵俨以议郎参曹仁军事,与徐晃俱前,馀救兵未;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呼责晃,促救仁。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适所以敝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偪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君当之。’诸将皆喜。晃营距羽围三丈所,作地道及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
《三国志·赵俨传》:“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
《三国志·吴主传》:“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
建安二十四年闰十月初九,钟繇得知曹仁徐晃战事告捷,关羽负伤,上《贺捷表》给曹操报喜,全文:“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孙权亲征江陵,糜芳投降,孙权进入江陵城的时间,是在闰十月。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畳縄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麋芳、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蒙入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与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慄,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飢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闭以待权至。”
吕蒙进入江陵,将关羽及将士家属扣为人质,关羽投鼠忌器,只能派遣使者与吕蒙议谈,吕蒙施展攻心战术,厚待使者,厚待人质,以此来瓦解关羽部队的战斗意志。
《三国志·关羽传》:“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关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张飞传》)
《三国志·陆逊传》:“(吕)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肃曰:“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
关羽爱民如子,善待士卒,关羽绝不会因个人因素而牺牲军士家属的生命安全,只能暂停战争动作,解决眼下的人质危机。北伐襄樊陷入停顿状态。
《三国志·吕蒙传》:“……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
《三国志·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
由此而知,兵士解散是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之后,主动地解散军士行为。在孙权吕蒙掳军士家属一个月左右时间,并未发生军士哗变、叛逃现象,可知军士对关羽的爱戴、崇敬之情。
关羽解散队伍,令其军士与家人团聚,自己仅带十余骑突围,体现着关羽“以人为本、大义参天”的人格魅力。
东吴为了防止关羽逃脱,对关羽形成层层包围圈,令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在吴军凌厉的攻势下,“汉中王刘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完成了对关羽最后的包围。此时正是十一月份。
《三国志·吴主传》:“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
《三国志·陆逊传》:“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三国志·陆逊传》:“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色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十一月,汉中王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君长皆降于逊。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击蜀将詹晏等及秭归大姓拥兵者,皆破降之,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屯夷陵,守峡口。”
宜都,秭归、枝江、夷道的攻克,不但断了关羽的归路,而且也阻断了长江上游方向援军的来路。
孙权完成对关羽的战略包围后,即发出命令,“遣将逆击羽”,所谓“逆”,正是迎着关羽败退方向堵截才叫逆。担任“逆击羽”任务的即是潘璋朱然。
《三国志·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三国志·潘璋传》:“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
《三国志·朱然传》:“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逆击羽”的时间段当在十一月底,孙权完成对关羽的包围圈即开始进行。
查地图,自麦城(今湖北宜昌当阳市两河镇)至临沮(今湖北宜昌远安县回马坡)距离只有92公里,路线较短,可知时间之短促。
《三国志·虞翻传》:“关羽既败,权使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
《三国志·吴范传》:“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权问范曰:‘竟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耳。’权使潘璋邀其径路,觇候者还,白羽已去。范曰:‘虽去不免。’问其期,曰:‘明日日中。’权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权问其故,范曰:‘时尚未正中也。’顷之,有风动帷,范拊手曰:‘羽至矣。’须臾,外称万岁,传言得羽。”
从《虞翻传》、《吴范传》可以确知,关羽率十余骑从麦城突围,至关羽被擒只是一天、两天时间。关羽被擒的时间当在十二月初。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十一月)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纔十馀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关羽被擒之后,并没有解往江陵,在向孙权汇报战果时,孙权初时想留住关羽性命,用关羽为将,以抵挡刘备、曹操,被群下所阻拦。
《蜀记》云:“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孙权与幕僚议关羽生死在江陵,杀害关羽在临沮,其自知罪恶难赎,所以虽得活关羽,也心存畏惧,必欲杀之而后快。临沮距离江陵二三百里,议事加往来通联又需数日,裴松之认为,潘璋等人不在擒获时杀了关羽,还有时间议论关羽的生死呢?只是为了向外展示本不愿杀害关羽,又不得不杀,为杀害关羽的正确性找寻借口,绝智者之口罢了。
裴松之注云:“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吴历曰: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所以在孙权谋划商定,即命潘璋将关羽杀害于临沮。以此时间点推断,关羽大义归天的时间就在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年十二月初七(公元220年1月29日),丁丑月甲寅日。据十二月十七日(公元220年2月8日)庚子年戊寅月甲子日,立春,只有10天。
另依元代巴郡胡琦所编《关羽年谱》记载,关羽卒于: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十二月初七日。
清代徐观海《圣迹纂要》记叙关羽、关平事迹,记载关羽、关平卒于建安二十四年乙亥十二月初七日。
《广义祀典》、《关圣帝君世系考证》记载:“圣帝姓关讳羽,字云长,出夏大夫龙逢之后,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岁六月二十四日,终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七日。”
道教典籍《关圣太子宝诰》云:“关圣帝君之长子也。名平,字坦之,祖籍山西省河东解梁州常平村宝池里。生於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年少时随帝君任事,躬矢石,临阵不离左右,被执於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己亥岁十二月初七日,同帝君於临沮全忠孝,享年四十有二。”
,-
热门推荐
-
2023-03-10
-
2022-11-28
-
2022-11-28
-
2022-11-28
-
2022-11-28
-
2022-11-28
-
2022-11-28
-
2023-03-12
-
2023-03-05
-
2023-03-04
-
热门标签
瑜伽祛痘五分钟效果好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是一天换一面吗(天安门广场国旗的由来与变迁)
脸色暗黄怎么调理
春节的由来二十字以内(春节二字的由来)
吃什么可以缓解痛经 月经期间吃什么可以缓解痛经
农历十月廿五今日运势(农历十月廿七七星报喜)
本溪五女山爬多久(本溪五女山的来历)
铅笔用途 2B铅笔用途
什么时候点痣最好
乾隆为什么把如懿放在太后陵墓(名字的由来如懿传里乾隆说出答案)
过期的牛奶可以洗脸吗
所有的节日(欢乐的节日)
去雀斑最有效的5大方法
橙子的美容功效
有翡李征与殷闻岚所遇的女人(有翡霓裳夫人什么来历)
怎么样才能让手变白 怎么样才能让皮肤变白
道教主修法术的是哪派(道教门派之服饵派的来历)
额头和下巴长痘是什么原因
长斑了吃什么可以淡化
皮肤角质层薄怎么修复
破五有什么规矩(破五民俗有哪些)
泳装的由来(比基尼的由来)
防晒衣真的能防晒吗
男性护肤小常识 六个小妙招改善毛孔问题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
脱毛膏能永久脱毛吗
腊祭风俗的消失与小年祭灶的弱化(腊祭风俗的消失与小年祭灶的弱化)
光子嫩肤的危害
契丹人为什么神秘消失(揭秘契丹民族为何神秘消失)
鸡蛋清面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