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后代姓什么(大禹后裔的姓氏与来历)

大禹后代姓什么?建立“夏朝”的五帝之一的禹帝通常我们称之为大禹,大禹的“大”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伟大”,其实“大”也是姓,是禹的先祖的姓正史记载的禹是姒禹,姓姒,名禹,字文命,号高密姒禹又称戎禹、崇禹、夏禹、伯禹戎、崇和夏都是氏因为先祖被封在戎地,所以叫戎禹,父亲鲧被封在崇地(嵩山)所以又叫崇禹,自己被封在夏地所以叫夏伯,因此也称伯禹和夏禹禹的父亲鲧的妻子是有莘氏,禹的妻子是涂山氏禹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的封地是濮阳因此与禹同宗的姓就有了姒、濮阳、戎、崇、大、莘(辛)、涂、夏等姓,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禹后代姓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禹后代姓什么

建立“夏朝”的五帝之一的禹帝通常我们称之为大禹,大禹的“大”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伟大”,其实“大”也是姓,是禹的先祖的姓。正史记载的禹是姒禹,姓姒,名禹,字文命,号高密。姒禹又称戎禹、崇禹、夏禹、伯禹。戎、崇和夏都是氏。因为先祖被封在戎地,所以叫戎禹,父亲鲧被封在崇地(嵩山)所以又叫崇禹,自己被封在夏地所以叫夏伯,因此也称伯禹和夏禹。禹的父亲鲧的妻子是有莘氏,禹的妻子是涂山氏。禹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的封地是濮阳。因此与禹同宗的姓就有了姒、濮阳、戎、崇、大、莘(辛)、涂、夏等姓。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共传14世17王,历时约四百年。禹的后裔又有了不同的姓氏。

题、是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史排源,少典氏第二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十二代帝杼:帝杼之母,有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据史籍《姓觹》的记载:“题,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后代。”杞国灭亡之后,这支古老的姒姓族人中产生了谐音的氏,,其后又分衍出了一支拆字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姒姓题氏族人皆尊奉杞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夏、禹

源出于姒姓。相传禹的母亲女志曾梦见流星陨落变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后便有了身孕,后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或禹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

顾、越

顾氏历史悠久,其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支出自己姓,为夏时侯国顾国后裔,根在河南范县。颛顼帝后裔樊,赐姓为己,被封在昆吾(今河南濮阳县西)。夏朝时昆吾氏子孙有被封在顾(今河南范县东南),建立顾国,称为顾伯。夏朝末年,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顾氏。由于此支顾姓源于北方,因此被称为“北顾”。另一支顾氏为越王勾践之后。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驺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瓯(都今浙江永嘉),驺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顾余,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首字“顾”为姓氏,亦为顾氏。由于此支顾姓起源于南方,因此被称为“南顾”。尽管顾氏有南北两个分支,但追根溯源两支顾氏实则同源,均为顾国之后。根据《尚书》、《史记》记载,商汤和夏桀战于鸣条,桀败,成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省中部的巢县。此后,这些夏朝贵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迁至江南,成为越族的先民。顾国作为夏国的最为亲密的属国,自然也在流放之列,南顾为顾国之后不是没有可能。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欧阳、欧、区

欧阳姓的得姓始祖是欧阳无疆,他是越王勾践的七世孙,距今2400多年。根据史书记载,越国越王传到无疆时,被楚国灭国,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后又衍生出欧氏和区氏,故欧阳氏、欧氏和区氏的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

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

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夏侯

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

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后裔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

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鲍氏。鲍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称,他推荐管仲辅齐桓公,使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鄫,并建立了鄫国。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灭掉。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娄、楼、杞

在夏王朝覆灭时,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礼兄弟俩避祸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以牧牛为生,因此改姓为娄氏。“娄”字古义为“系牛”,就是牧牛。到了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追封历代先帝后裔,因此寻访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孙娄衢。据传,当时周武王对娄衢说:“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为“楼”,并举娄衢为谏议齐侯,公爵,封于杞邑(今河南杞县),以主夏祀,号称“东楼公”。自此,大禹后裔中的娄氏子孙一脉遂以“楼”为姓氏,称楼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姒姓娄氏、楼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大禹为得姓远祖、姒仲和、姒仲礼为得姓先族、娄衢(东楼公)为得姓始祖。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有的以杞为氏。

商汤打败了夏桀后,夏桀逃到甫巢,他的子孙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巢氏。

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邓国在现在的河南南阳邓州,后人称为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为邓氏。

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

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中管制起来。

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在那里生下了少康。为了纪念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

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并改称为嵇氏。

夏禹有后代被封在计国,后来周朝灭掉了计国,计国人便以计为姓氏,称为计氏。

过、戈

夏帝大禹一统中国,封本族人邰的长子斟灌为过国的国君,封其次子斟鄩为戈国君,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戈二姓的起源。

夏王朝传到太康时,东夷族逐渐强盛,其中有穷氏首领后羿攻进国都,把握了夏政权。后羿不善治国,整天寻欢作乐,把所有的军政事务交给家臣寒浞统管。寒浞是黄帝御马大臣寒哀的后裔所建立的寒国人,故史称寒浞。寒浞早有野心,他密谋杀害了后羿和后羿儿子,以及后羿的亲信。掌握了夏政权。

寒浞当政后,朝廷上下反对之声不断,其中最不服从号令的是斟灌为主的过国和斟鄩为主的戈国。为了征服异己,寒浞令长子浇(音nao)和次子许分别攻打一心保卫帝相的过、戈二国。戈国和过国先后被攻破。

寒浞篡夺了夏朝政权后,为巩固政权封他的长子浇(音nao)过国,次子许戈国(位于宋、郑之间)。寒姓的过氏和戈氏尊寒浞为始祖。

姒姓的戈国和过国被攻破后,斟灌和斟鄩带领随从逃入离都城五十余里的东莱山中。东莱山,今称大基山。

若干年后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在当年夏朝遗臣的帮助下,举起复国大旗,斟灌的儿子过悻和斟鄩的儿子戈岿积极响应,各方力量汇合一处,一举攻破寒浞占据的都城,将寒浞诛灭。

  寒浞死后,过悻和戈岿便领兵讨伐寒浇。因寒浇力大无穷,勇武过人,只能智取,一日他又带领一些随从出城射猎,在城东不远处,发现了一只梅花鹿,他自恃本领高,笑骂车马无用,弃车而追,疾步如飞,把随从们远远地甩在后边。追至东南方离都城二十多里的王河北岸,忽然面前涌出一伙猎人。寒浇还未弄清楚怎么回事,已被这伙猎人和十几条猎犬团团围住。他只好仓促应战,尽管勇武超众,但只身一人,顾前顾不了后,不一会儿,腿被猎狗咬住,一跤扑倒,群犬上前一阵乱咬,那伙猎人上前割了浇的头颅,到城下高喊:“寒浇逆贼,已伏天诛,尔等胁从之人投降免死”。城中寒浇的军士见君主已死,纷纷投降。

  消灭寒浇势力后,过悻和戈岿被少康帝封为过国和戈国。当年逃往各地的人闻讯也都纷纷回来了。这些人在逃难时大都改换了姓氏,除有过、戈、任三姓外,有人改为国姓夏、姒,还有的改为柯、殷、龙、郭、国、葛、施、相、倪、尼、刘等,统一记下共有十六姓,于是大家公尊东莱山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共尊姒邰为一世祖。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