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搜
甄嬛传各宫小主刚入宫(甄嬛传恩宠太过)
插图丨FREEPIK
(接上一篇)
⑥顽强求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语出《左传》,说的是古楚先民艰辛的创业过程,意思是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800年峥嵘岁月,楚国从一个边缘蛮夷小国,成长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楚国八百年》评价语),苏秦评价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绝不是因为中国人幸运,正是因为中国人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早在上古的神话中就得到体现。天破了洞女娲补天,海闯了祸精卫填海,山挡了路愚公移山,水发了灾大禹治水,太阳多了后羿射九日,疫病发了神农尝百草……中国人从来不逃避困难与苦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人民都能坚持其民族精神不坠。中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存在了2000多年。它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靠对近乎猖獗的外族入侵逆来顺受。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征服者要么被迫接受中国文化,要么逐渐淹没在被征服者的海洋中。经过了如同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的历史后,也只有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才能继续保持团结,充满活力。
稻盛和夫先生有一个观点广为流传。“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在严酷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马虎懒惰、不负责任的动植物并不存在。遵照自然界的规律,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须认认真真、竭尽全力。”
实际上,中华先民早就悟出这个道理。《周易》乾卦的《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现天道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休无止。从而悟出,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⑦崇尚统一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从远古农耕社会中孕育而生。农业耕作受自然条件限制,洪水泛滥,灾害频仍,给先民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孟子对远古的水患是这样描述的,“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上》);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也有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插图丨FREEPIK
因此,如何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治水,是中华先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先生说,“天下治水,是一项规模庞大、历时长久的工程,其中所需要的社会动员深度、各方协调方式、种种社会组织法度、实际施行能力等,即或在今天看来,依然不是轻而易举所能够实现的。”
如此,更能彰显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通过治水统一了华夏各氏族部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国家的雏形已初步形成。大禹治水或许是中国历史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第一次体现。而后,无论治水患、开运河,还是修长城、抵外夷,唯有国家大一统的局面才能实现。故而,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认为,中国的大一统是特殊的地理构造及物候条件所决定的。
而伴随着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大一统”的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诗经·小雅·北山》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然,古人所指的“天下”并无明确的边界,而是古人认知范围内的世界,“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公羊传》)。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人们渴望天下一统,让国家恢复和平,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天下英主皆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直至始皇帝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形成书同文、车同轨这样的、极其罕见的大一统国家。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这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一句极为霸气的台词,表达的是秦国几代君王一统天下的愿景,据说为秦惠文王嬴驷的扮演者富大龙所写。
而历史上,真实的名言远比台词更为霸气。如雷贯耳的名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据说语出汉宣帝,但未见官方史载,大约是民间流传。所以,王东岳先生说,“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国家统一为大国体制是正常的,分裂为小国状态是异常的。”
⑧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庸”。
先说“贵和”。“和”主要指和谐、和平、和睦之意。“和”早在《尚书》里就有体现,即“协和万邦”,意即化解诸侯纷争,万邦和平相处。而今,“和”这个价值观早已深入人心,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最富于和平精神”。即使是在近代,中国不断遭受欺凌的境况下,中国人对于和平的信念也从未消退。孙中山先生说,“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临时大总统对外宣言书》)
英国哲学家罗素这样评价中国人:“与白人相比,中国人欺凌其他民族的欲望要小得多。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骄傲到不屑打仗,那这个国家非中国莫属。”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评价中国人,“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为什么中国人崇尚和平,不爱欺负别人?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华夏先民繁衍生息于黄河、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百姓辛勤劳作即可自力更生。如同老子所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人不欺负别人,不代表可以被别人欺负,古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今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严厉警告。
再说“尚中”。“中”即“中庸之道”,指做事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以恰到好处为宜。上古先贤从“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的现象中悟出盛极则衰、物极必反的道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因此,立身行事要掌握一个度,要避免“过”与“不及”的极端情况。
“过”与“不及”都是极端。我们拿谈对象举例,有的人怕受伤害,患得患失,浅尝辄止,感情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而有的人则用情太深,给别人太多压力,把别人给吓跑了。正所谓金庸先生所说“情深不寿,强极则辱”。那,“中”的状态该是什么呢?《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需要所有谈恋的人好好体会。
人这辈子,关键在于一个“度”字,把握好了度就把握好了整个人生。大家都看过宫斗剧,比如《甄嬛传》,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恩宠太过,便是六宫侧目;恩宠太少,便是六宫践踏,人人可欺”。这里面的度该如何把握?而中庸之道,就是把握度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实乃为人处世之大智慧,对中国人的影响颇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国人内敛谦和的性格,和这一思想关系很大。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中评价说,“中国人更加温文尔雅,包容宽厚,善悟善察,而西方人则更戾虐残暴。中国人看外国人就好比是我们看动物园里的动物。”
⑨崇德向善
崇德向善,意即崇尚道德,不干坏事。
先说“崇德”。“德”是做人的准则,常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是非善恶,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会因具体情况,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德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所以,我认为,德应该是族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进化出来的,为的是维护族群整体的生存要求,当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发生变化,德的内容也自然会发生改变。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洞见“德”的容貌,遵从“道”的要求。即王东岳先生所说的“顺道而行就叫做德”。所以,后来道与德连成了一个词,如荀子《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法则,道是客观规律,道是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而德就是人对道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许多道德规范便可从天地万物中学习而得。比如,《增广贤文》上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被孔子称为“德之本”(《孝经》)的“孝”,或许就源于此。
另外,清代官员邓钟岳在一篇争家产官司的批文中,有一段话将“道德五常”全找到了在自然界中对应的案例。“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罗网以为食,蝼蚁塞穴以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
德是100%要遵守的行为底线,经常会有“守住道德底线”这样的描述。违背道德的人常被冠之以道德堕落、道德沦丧、道德败坏或者“缺德冒烟”等贬义词汇。这种人越有才越危险,也就是司马光所定义的小人,即《资治通鉴》所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所以,诸葛亮叮嘱刘禅要“远小人”,民间也有“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说法。
《周易·易传·系辞下》中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国语》上说,“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说的都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意思。所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厚德”才能“载物”。
反之,道德方面表现比较好的人,常被称为品德高尚之人。《尚书》上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是公正无私的,只帮助品德高尚的人。这与老子所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相近。
梁漱溟先生说,“我们尽可确言道德气氛特重为中国文化之一大特征。”楼宇烈教授说,“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在那屈辱的世纪里,也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再说“向善”。“善”即有德之人的外在表现。善并不一定非得要做好人好事,不作恶,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就是善了。但往往一般主动做好事,才能称之为行善。
行善就是积德,积德就是积福。《周易·易传·文言传》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此,就知道刘备为什么会叮嘱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⑩开放包容
学者许倬云先生说,“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返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先说容纳之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文化是包容的,不会要求你必须和它一致。《礼记》上说,“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如果有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化请主动来学,中国人不会“好为人师”,更不会主动地推销自己的文化。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是如此评价,“中国人没有兴致改变外国人的习惯,更没有我们西方人那种想给猴子穿上硬撅撅的衬衫、塞到裤子里、放到动物园观看的兴致。而且,一般来说,中国人对彼此也包容宽厚。跟中国人聊天的时候,你能感觉得出来,他们试着去了解你,而不是去改变你,对你横加干涉。”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尤以盛唐,最具开放包容的恢弘气象。王维诗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首都长安成为那个时代中外文化汇聚交流的中心。长安的大街上,陈列着世界各国的货物,随处可见肤色各异的商人和求学者。
再说消化之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之所以如此博大精深、精彩纷呈,就在于它十分重视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吸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为人们所熟知,佛教传入并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例证。
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源于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领会,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宏大的视野。《周易》坤卦《象传》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现天地间一切有形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大地更加厚实,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之上的,从而悟出,君子应当如大地般柔顺宽厚,容纳万物。
本期参考资料:
1.《公羊传》
2.《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3.《左传》
4.《战国策》
5.《万古江河》,许倬云
6.《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7.《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8.《楚国八百年》纪录片
8.《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
9.《论中国》,基辛格
10.《中国问题》,罗素著,1922年出版;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11.《中国的品格》,楼宇烈
12.《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13.《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池田大作
14.《六项精进》,稻盛和夫
15.《史记》,司马迁
16.《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国家开端》,孙皓晖
17.《大秦帝国之纵横》电视剧
18.《临时大总统对外宣言书》
19.《书剑恩仇录》,金庸
20.《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楼宇烈
21.《孝道》,林文雄
,-
热门推荐
-
2023-03-19
-
2023-03-11
-
2023-03-20
-
2023-02-17
水养富贵竹需要什么营养液 水养富贵竹营养液如何把控 切勿盲目添加
2022-11-27-
2023-03-13
-
2023-03-08
-
2023-03-02
-
2023-03-04
-
2023-01-16
-
热门标签
红灯笼不能随便挂是真的吗(红灯笼能不能长期挂)
数学之趣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文学独白)
汉中烧烤旅游景点(五一游巴中钓小龙虾)
盘锦湿地公园有哪些(世界湿地日走进)
必虎路由器设置方法教程(这大houseverynice)
淘宝违规封店还能再开吗(淘宝封店对个人有什么影响)
十年南糯山普洱茶价格表(2022年宫明普洱春茶)
看了泰坦尼克号竟然没感觉(为什么我把泰坦尼克号看了几十遍)
世界十大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玻璃胶用什么可以快速去除(手粘玻璃胶用什么可以快速去除)
95神雕侠侣小龙女被尹志平毒手(小龙女被尹志平玷污)
泡泡水没有胶水什么可以代替(没有胶水用什么代替做起泡胶)
冬至节的风俗有哪些(广东冬至节的风俗有哪些)
微波炉热牛奶会损失营养吗(微波炉热牛奶会破坏营养价值吗)
生蒜和熟蒜的功效差异 生蒜和熟蒜的功效一样吗?
西部旅游石窟景点推荐(离成都3.5h没来过此处)
夏季干燥还是冬季干燥(夏季干燥还是冬季干燥的原因)
南昌交通学院黄家湖几个校区(江西省高校第二集团)
鹤顶红花养殖方法 鹤顶红花养殖方法图解
衣服洗完好多毛(衣服洗多了起毛)
怎么储藏豆角才能时间长一点 豆角怎么保存时间长一点
在穗过年尽享文化大餐(就地过年成时尚)
茶叶的最佳储存方法有哪些(茶叶的最佳储存方法有哪些品种)
养儿和养女有区别吗(晚年哪个更靠得住)
自发豌豆芽的妙招(发豌豆芽最简单的方法)
大门朝北青龙位在哪(大门朝北的青龙位在哪)
餐后血糖为什么不能超过7.8(餐后血糖从10.7到7.5)
日本为什么会有富士山(作为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征)
呈字在名字中的寓意是什么 呈字在名字里寓意是什么
玉兰花能不能养在家里 玉兰花不能种家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