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治愈好书(是什么将人推向死亡)

读完《离岸》,我的心仿佛也随船沉入水底。这些生活在船上的人——理查德、莫里斯、威利斯、尼娜......在陆地和流水之间往来。

01、

生活在哪里重要吗?最紧要的,总归是心灵的感受。而他们,介于逃离和定居间,心下是少有的宁静。

尼娜想留在船上,丈夫却不情愿;莫里斯浑浑噩噩,靠买醉为生;理查德的妻子离他而去;威利斯险些捡回一条命......每个人的生活,皆如一团乱麻。他们没想过改变,日子就似浮在水上,任凭风浪随意拍打。

小说开篇,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大无畏号漏水的问题。结果船主威利斯,竟没想过修补,这是荒诞之一;大无畏号沉船后,其他船主仍没吸取教训,这是荒诞之二;明知船有漏洞,暴风雨来之前,却不上岸,这是荒诞之三。

荒诞言行与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相交织,使得船上人各有忧愁,且纷纷情绪在日复一日堆积,就像秋日堆成小山的落叶,分分秒秒等待死亡。

他们也曾对某类问题,譬如感情,挣扎过,试图寻找解决之策。如果尼娜丈夫能配合,如果劳拉继续留在船上,这世间的伤害便会少一人,再少一人。然而,不存在长久的虚假默契,宛如漏船迟早会让人付出代价。

他们互相慰藉,各自感伤,悲伤的苹果分给对方一半,滋味又怎会改变。嘴里的苦,心里的苦,苦的叠加无人能替代或分担。我们读到的是几个失落的故事,当它们彼此间有了关联,悲剧意味也就更浓郁。

02、

玛莎说:“你学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用的,难道你不明白吗,你学的每一样东西,你受的每一种苦,都会在你人生的某个时刻起到作用。”

尼娜的女儿玛莎和蒂尔达,较之同龄人要成熟。生活贫困,让玛莎无形中被影响。“我们很穷。”玛莎说,“因此你得忍受我们有限的款待方式。”“穷没什么可耻的。”海因里希说。“有,有的。”玛莎回答,语气毋庸置疑。

海因里希的出现,让玛莎感到贫穷带来的窘迫。她想把穿着穷酸的妹妹甩在身后,这在她,是从未有过的想法。长期以来,尼娜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她忙碌时,玛莎既负责做饭,还要照顾妹妹。

每每读到和玛莎相关的内容,我会觉得就像无波无澜的水面,突然出现漩涡,水流在急速旋转,先前的平稳被打破,仿佛这漩涡不属于河流本身。玛莎有着她这个年龄少有的“老态”,并非指身体,而是精神。

她好似已看破一切,熟知成年世界的运行法则。会用如尼娜同龄人一般的口吻,谈论尼娜的行为,“妈太依赖莫里斯了,或者说太依赖任何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她应该避开那些人。”

玛莎提早领受到生活的艰辛,她逃学,带着妹妹捡瓷砖赚钱。她和尼娜的对话,更像是推心置腹的朋友。她没有采取尼娜式逃避,而是直面困境,想办法解决。她并非尼娜的镜子,而是对方脆弱时的依靠。

但玛莎又有着孩子气,心上人的出现让她回归少女,这时读者突然意识到,她还是个孩子,是生活在对她进行拔苗助长般的武力,让她快速成长。而爱情,却使她减速,让稚嫩重回心房。

玛莎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少女形象,她时而如轻快的河水,时而如静谧的深海。当她欢快时,脸颊是最好的证明;当她沉默时,就连发梢都是倦意。

我既渴望她能上岸,又怕她离岸。岸,承载悲欢离合。它的广阔仿佛海洋,能将一个弱小的女孩儿淹没。但若不上岸,驳船便如同一口井,久居于此,了无生趣,精神将会一点点衰老。

03、

本书作者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曾住在泰晤士河巴特西河段一艘老旧的驳船上。格蕾丝号和尼娜,是镜子里的佩内洛普。尼娜有两个孩子,她32岁时,大女儿已有11岁,明显早婚。佩内洛普也是,她有三个孩子,一家人挤在驳船上,很是窘迫。

正因有这段真实的生活,才会诞生《离岸》。起初我被这本书名吸引,待看过以后,我觉得离岸有几重含义:

从表层理解,离岸意味着驳船被流水吞噬,象征死亡。显然,作者还有另要表达的深意。船上的人与岸上的人之间,有一道鸿沟。他们虽生活在船上,却渴望上岸,因此离岸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困于贫,于难。

包括尼娜在内的每个人,顺从地活着,想过改变,却没有行动,随波逐流是宿命。暴风雨到来,尼娜暂带孩子上岸避险,但风雨终将过去,她终究还要回到船里,而后是周而复始的日夜。离岸是妥协,一边做贫穷的奴隶,一边做苦难的帮凶。

《离岸》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61或1962年,而这本小说出版时,是1979年。佩内洛普是用回顾的情绪写作,回想曾经的生活。今日的驳船生活已不似当年,历史在小说里得到重现。如果她不写,这群人很难被关注。

佩内洛普让我对船产生了新的印象,就像读完《光明共和国》,地下的那片神秘空间,勾起我的连篇浮想。她用不拖沓的辞藻,写下缠绕悲感的故事。细腻的心理描写,宛如品味一块糕点,食之悦心。细细品,一层层不同滋味,只觉得可口,却说不出名字。

随着那艘船沉落,我突然意识到,故事该结束了。我还想知道后来的故事,又倏的想起“大无畏号”。一条船入水,能改变什么?人们仍如往常,神经紧张几天,而后恢复常态。没轮到自己的噩运,永远不算恶。

站在岸上的人,看船里的人,是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其实船里的人,看同船的人,何尝不是冷眼旁观的神情。有因必有果,于船里的人而言,他们缺少对“因”的关照,和对“果”的重视。驳船就像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时常忽略它,或者假装忽略它,直到它千疮百孔,抛下落魄的你我。

#头条品书团#

,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性网站,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内容或图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